林坊鄉
林坊鎮引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城西南部,東與蓮峰鎮相依,南與205國道途徑的文亨鎮相鄰,西與歷史名城汀洲府交界的宣和鄉毗鄰,北至隔川、羅坊等鄉。境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以丘陵、高山為主,東面地勢平坦寬闊,與周圍四鄉一鎮聯成一片,可謂一望無垠。林坊風景優雅,交通便利。距縣城2.5公里,距冠豸山機場3公里,距冠豸山火車站23公里,省道204線穿境而過。交通路網建設已全面結束,通鄉公路寬敞便捷,通村公路基本硬化,連城林江公路,南接205國道,北接隔川與省道接軌是溝通閩贛兩省的交通樞紐之一。[1]
目錄
歷史沿革
原為林田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後屬城郊公社。林坊鄉政府於1993年9月成立,原屬文川鄉轄區。
2016年6月,林坊鄉,設立林坊鎮。
行政區劃
轄崗尾、大梨、塘丘、林塘、林丘、林聯、陂橋、張坊、李豐、魏坊、廬屋、橫坑、肖福、五磜、上磜15個村委會,128個村民小組。
350825205:~201崗尾村 ~202大梨村 ~203林聯村 ~204林塘村 ~205林丘村 ~206塘丘村 ~207陂橋村 ~208廬屋村 ~209上寨村~210五磜村 ~211橫坑村 ~213李豐村 ~214魏坊村 ~215肖福村
林坊鎮建制於1993年,劃分為15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崗尾村。耕地面積733.33公頃,山林面積0.5萬公頃。林業已落實經營管理責任制的林地面積59911畝,其中行政村統一經營分片管護45679畝,出租造林5131畝,聯戶承包3645畝,村民分戶承包1477畝,分戶承包管護2392畝,木材採伐量年均2100平方米,儲藏量達12萬多立方米。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地勢平緩,宜於灌溉耕作,同時是理想的蔬菜、水果種植和加工生產基地。土壤及氣溫適宜農作物及果樹生長,素有連城的"糧倉"、"果園""鮮切花示範基地" "地瓜干之鄉"之稱,春天這裡繁花似錦,鮮花的映山紅、牡丹花、粉花的桃花、潔白的梨、杏花、清香的桔花隨處可見;夏天一片鬱鬱蔥蔥,青山翠綠,果園茂密;秋天果實纍纍,桔紅遍野,蔚為壯觀;冬天,也仍不失為翠綠的好河山。全鄉建有水庫2座(五寨水庫、竹竿嶺水庫),可保證林坊境內耕地的灌溉,做到旱澇保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60人。
林坊是著名的"連城紅心地瓜干之鄉",所加工的地瓜干色澤桔紅鮮艷、質地軟韌、富含維生素A、B和胡蘿蔔素,風味殊絕著稱,是綠色、環保而又便於攜帶的休閒保健食品,深受群眾喜愛。全鎮已有4家大型地瓜干加工廠,豐富多樣的地瓜乾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2]
鄉鎮活動
林坊鎮又是大龍之鄉、武術之鄉。林氏家族游大龍習俗,發軔於明朝初。清朝年間,四房桐德在湖南洪江縣做工時,潛心學到了扎龍和製作技術。後經過幾代先輩對龍製作技術改進,林坊大龍別具一格,彰顯特色。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林坊龍大而花,龍頭高大威武;龍身五彩繽紛、栩栩如生,龍身每節4米,多則400多節,少則100節。2001年林坊龍代表龍巖市參加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在古田的演出活動。清乾隆年間,四房十滿公投師於泉州少林寺,學藝五年後回籍,把少林武術與林坊原有的武術套路各相結合,同時汲取連城各派武術優點,自成一派,逐步形成林坊武術。林坊武術協會於2000年參加在連城舉辦的"國際懸崖跳水比賽"開幕式表演;2007年參加福建省第七屆省運會閉幕式表演。
基礎設施
1993-2000年,先後修通鄉所在地至上寨、五寨、有福村公路,實現村村通公路;興建鄉政府辦公樓和財政所、郵電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農技站、水利站、林業站、土管所、煙草站等辦公用房。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的鄉敬老院已投入使用。爭取上級支持和籌措資金計500多萬元用於基本農田綜合治理、萬畝旱片治理、庫區除險加固、水土保持、水渠修建等項目。2000年,農村電網改造啟動,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用電得到解決。實現村村通電話。電視覆蓋率100%。1997年起動工興建的崗尾新村至2000年已初具規模。
氣候環境
林坊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地勢平坦,是福建丘陵地中難得的低丘陵盆地。
自然資源
礦藏豐富,已探明的張坊、有福、李豐等村的錳礦、鐵礦和煤礦,上寨村的花崗岩、輝綠岩和硅石礦儲量也頗豐,可供做空心磚,紅磚的粘性黃土儲量可定點10餘處,開採30年以上。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儲水總量達35萬立方米。
社會事業
1993年林坊鄉成立後,相繼建立科委和科協組織,成立農民文化技術學校,並於1998年興建文化技術學校辦公樓。1993-2000年,投入資金300多萬元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新建、擴建校舍1萬多平方米。1998年,林坊鄉"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達國標,順利通過評估驗收。2000年,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初中畢業率均達100%。林坊大龍於199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在古田舉辦的"心連心"節目表演。舞獅隊於2000年參加在連城舉辦的"國際懸崖跳水比賽"開幕式表演。1998年,投資60多萬元興建林坊中心衛生院,方便當地群眾就醫。
經濟發展
鄉鎮企業有輕工、建材、食品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烤煙,特產紅心紅薯。
林坊鎮是個典型的農業鄉,區域特色明顯,主要以地瓜種植、加工為主。2000年地瓜種植面積666.67公頃。紅心地瓜干生產歷史悠久,已開發的地瓜干品種主要有條、塊、墩、片、絲、蜜餞等30多個品種。在農業生產上主要有"芋-薯-菜"、"豆-薯-菜"、"煙-薯-菜"等高優種植模式。1993年,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1838萬元,企業總產值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3.26元。2000年,農業總產值9593萬元,企業總產值45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0元。
2000年,連城縣林坊鎮地瓜種植面積已達13000畝,地瓜種植、加工收入占全鄉農業總產值的68%。僅地瓜一項農民人均創收2000多元,林坊鎮已成為聞名內外的地瓜干之鄉。2001年糧食總產量達8794噸。工農業總產值達95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77元。
林坊是"中國紅心地瓜干之鄉"--連城紅心地瓜的主產區,地瓜產量和產值占了全縣的近一半。該鄉95%的農民從事地瓜的種植、加工、銷售,與香港新成功實業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3500萬元的有機地瓜種植與深加工協議,地瓜加工大戶林雲功也正與北京一家公司洽談合作投資2.2億元建設海西食品加工區事宜。同時還帶動了全鄉的運輸業、養殖業等。
林坊鎮領導和人民群眾,深切領會到"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意義,充分發揮本地的優勢,迅速發展鄉村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辦起了林坊鄉興林地瓜干廠、福利針織廠、皮革鞋廠和卷閘門廠,實現了林坊鎮企業零的突破。各行政村也群情激昂,利用當地豐富的草地、山地資源,積極籌辦發展養牛場,飼養南疆黃羊,池塘養魚、養鴨、木材加工、土特產加工等等,又如享譽東南亞等地的連城紅心地瓜干,林坊人民群眾具有悠久的加工連城紅心地瓜乾的歷史,2001年紅心地瓜乾產量達近萬噸。[3]
人文歷史
林坊,人傑地靈,歷史悠久。覽遍林坊的山山水水,那一座座豐碑,各大宗祠前高聳的石雕雄獅,無不記載着林坊祖先就在這裡開疆拓土,勤勞耕作,經商、傳播中原文化,1000多年來前輩們的足跡遍及中華大地,遠涉東南亞各地,旅外僑、台、港、澳同胞100餘人,更多的先輩兄弟遷徙閩省各地,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縱看今日之林坊,這裡的人們以勤勞勇敢,淳樸善良,團結友愛的新姿展現在世人面前,林坊以其悠久的村落、優雅的風景地貌、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向海內外展示着獨特的勃勃英姿。
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座落在林坊大梨村境內,創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今(2018年)已有三百四十六年,總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大門前左右有石鼓,還有1對1噸多重的石獅子,前有戲台廣場,後有花園,被列為縣級保護文物,屬我縣少有的宗祠之一。
天后宮
天后宮建於明景泰年間(約1450年),林坊四門先祖在水口山建造水口廟,康熙年間(約1680年)將水口廟改建為"天后廟",乾隆元年(1736年)由四門鄉賢將天后廟改建,取名為"天后宮"。同治6年(1867年)丁卯春月重建'天后宮',並建造下廳、門樓、右側橫屋6間,天后宮正龕天上聖母塑像雕刻而成置於寶座。2002年列為第6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鎮武廟
鎮武廟始建於明初洪武年間,總面積670m 2 ,坐東向西,門前寬敞的大坪,左邊小河直下,漸聞潺潺的流水,又在河上建成一座長10m的屋橋"崇民橋",古式為主,現代為輔,與"鎮武廟"相互交融,使文化遺產更完善、更雄偉壯觀。"鎮武廟"已申報縣級保護文物。
林坊之歌
2014年10月林坊林氏肇基750周年獻禮之歌:林坊之歌
特色物產
紅薯、水稻、烤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