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林浩然(1934.11.29-)海南省文昌市人,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2]

林浩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文名 Lin Haoran
出生 1934年11月29日
海南省文昌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林浩然于1954年在中山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82年从加拿大留学回中国。1985年至1989年任国际比较内分泌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1989年任中山大学生物系系主任。1995年成为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的所长。1992年至1995年任亚洲水产学会的理事。1997年经中国工程院批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至2007年任中山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2004年至2008年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成为中山大学教授。

林浩然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研究,系统而创造性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其学术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 ,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4]

目录

人物经历

1934年11月29日,林浩然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县白延镇迈洲村。

1949年秋,广州解放,林浩然在香港读高中,后回广州考大学,被岭南大学理学院录取。

1950年09月至1952年08月,在广州岭南大学学习动物学专业学习。

1952年09月至1954年08月,在中山大学生物系学习,并毕业。

1956年08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4年9月至1989年02月,任中山大学生物系系主任,系秘书,高校讲师。

1979年09月至1980年12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做访问学者。

1981年01月至1981年12月,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动物学系,做访问学者。

1985年11月至1989年12月,任国际比较内分泌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三批博士导师。

1995年01月,成为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的所长。

1992年01月至1995年12月,任亚洲水产学会的理事。

1997年11 月,经中国工程院批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任中山大学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9年01月,成为中山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

林浩然所创建的鱼类生殖内分泌调控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为鱼类一年多次人工催产和研制新型高活性催产剂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他和加拿大R. E.彼得(R. E. Peter)教授合作阐明鱼类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将这理论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建立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在 国内外推广并取代供不应求的传统鱼类催产剂,获得显著应用成效,对我国鱼类养殖产量提高发挥重大作用。他成功研制出新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并组织大规模推广应用,应用显著成效,有效解决了我国鱼类苗种短缺的现象,大力推动了我国鱼类养殖产量持续稳步提高,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个里程碑,国际上定名为Linpe Method"(林彼方法,即以林教授和加拿大合作者R.EPeter教授名字定名));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列入国家科委95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同时,他还参与建立了我国养殖鱼类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繁育的技术体系,并在四大家鱼、石斑鱼、罗非鱼、中国大鲵等重要水生经济养殖种类的苗种繁育中应用。他创建了"二级濒危保护动物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实现中国大鲵的子孙后代持续繁衍与物种保护,是科学解决濒危动物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又一成功范例。

阐明激素调节鳗鲡生殖活动的作用机理,建立埋植性类固醇激素诱导鳗鲡性腺发育成熟的新方法,为鳗鲡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关键性技术路线。

阐明鱼类生长激素分泌和鱼体生长受多种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作用机理,发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多巴胺能物质和基因重组鱼类生长激素能为鱼消化道吸收并保持生物活性而明显提高鱼体生长速率,为应用这些新型鱼类促生产剂加速鱼苗鱼种生产奠定基础;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阐明海水养殖鱼类石斑鱼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和相关功能基因的作用机理,促进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林浩然

先后建立石斑鱼的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等,在华南地区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得两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01月01日因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评价技术的研究这一项目获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凭罗非鱼种质分析、良种选育和产业化这一项目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凭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这一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建立专业实验室

1989年,林浩然开始整合中山大学生物系鱼类研究室和无脊椎动物教研室的力量,筹建国家级研究团队。1993年,申请并获批在中山大学建立中国唯一的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林浩然出任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带头人。该实验室拥有鱼类繁殖与生长、鱼类营养、鱼类病害控制、虾类养殖与病害等4个研究方向,多年来承担了百余项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课题,取得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截止至2013年7月,林浩然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十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1982年林浩然教授从加拿大留学回来,先后承担和完成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九五攻关、广东省基金项目等20多个项目,获得经费约500多万元。1996年,林浩然整合"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与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的力量,组建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并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用于购买仪器设备。2001年,林浩然成功申请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该实验室是水生经济动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编写学术论著

《林浩然文集(上卷)》是作者林浩然及其研究团队截至2013年在近三十多年发表的300多篇科学论文中精选出120多篇,编著而成。内容围绕鱼类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科,着重阐述鱼类生殖生长和免疫的神经内分泌调控作用机理以及相关激素与神经内分泌因子和它们受体的基因克隆、序列分析、时空表达和功能等,同时注重结合生产实际,为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林浩然文集(上卷)》是当前鱼类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重要而具有创新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专著。

从1975至1997年,林浩然教授共发表科学论文94篇,和他人合作编写专著6部。《鱼类生理学(第二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7月出版,《鱼类生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 2006年12月出版,《鱼类生理学》由中山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3月出版。

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

林浩然一直秉持"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对学生严要求便是对学生的爱护。"他提出的科学研究的"三严"(严肃对待、严密设计、严格要求)原则,也成为弟子们从事学术研究的信条,一代传一代。

编写教材

林浩然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讲授课程。林浩然参加编写的全国统一教材《动物生态学》获1990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编著的《鱼类生理学》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

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林浩然注意把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每次课前都细致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林浩然十分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林浩然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除了课堂教学,林浩然还注重开展实验教学,亲自设计实验思路和技术路线,强调实验课的验证性和研究性功能并重,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悉心指导。

指导学生

林浩然经常在课下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或要求,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耐心解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阅读优秀书刊。林浩然认为,要在科学事业中取得成绩,必须努力做到勤奋努力,持之以恒,谦虚严谨,勇于创新。林浩然不仅这样要求学生,也要求自己。节假日只要不出差,林浩然一定会在办公室里阅读文献,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林浩然还常常跟学生一块去基地取样,亲自动手解剖实验鱼,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优秀学生

除了数年为本科生授课外,林浩然还培养硕士研究生50多名,博士研究生70多名,博士后6名;其中,已有21人评为教授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5人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科建设

1981年,林浩然从加拿大学成回国后,参与构建中国鱼类生理学体系。1982年,这个新学科有了在读硕士生;1986年,开始培养第一批鱼类生理学博士;1987年,中山大学生物学系鱼类生理研究室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8年,以蒲蛰龙、廖翔华、江静波、林浩然等人为骨干力量组建的研究团队,成功申报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科学--动物学。2007年,当水生生物学学科从动物学学科中分出,林浩然再次率队出征,水生生物学和动物学都获得新批准的国家重点学科,并由此使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功申报生物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荣誉表彰

 
林浩然

1990年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

1991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 广东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1997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

2012年 终身成就奖(国际鱼类内分泌学术大会上颁发)

社会任职

1985年11月至1989年12月,任国际比较内分泌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委员。

1992年01月至1995年12月,任亚洲水产学会的理事。

个人生活

林浩然的父亲长年在外地教书,祖母和母亲在乡务农。林浩然四岁那年和他哥哥分别坐在扁担两头的箩筐里,被担着离开被日军侵占了的家乡,乘帆船漂流到大陆南端的广州湾(现湛江市)。

1949年秋广州解放,那时林浩然正随家在香港读高中,后林浩然跟随一些高中毕业生回广州考大学。可是,没有毕业证书的林浩然,不但北大、清华等名校不给报名,连一般的国立大学亦没有资格报考。林浩然只好又回香港,以同等学力报考来香港招生的广州岭南大学。当时林浩然遵从父命报考医科,不料报考医科竞争剧烈,林浩然由于学业基础稍逊而在医学院落榜,但却被岭南大学理学院录取。岭南大学被称为"贵族学校",学费和生活费都高得惊人。于是林浩然的父亲通过一些有名望的同乡写信给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教授,要求减免林浩然的学费并给予半工半读的机会,这种要求竟然得到陈序经教授的承诺。另外,林浩然仍然抱着学医的愿望,选择了和医科相近的生物系,期盼以后还可转人医学院。于是,1950年8月还不满16岁的林浩然进人了广州岭南大学。

人物评价

我们这项合作研究的成功是建立在林教授作为一名领导者与科学家的杰出能力之上的。林教授在启动和执行世界级研究项目过程中体现出了其重要的能力,他所取得的成就也足够令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们钦羡。他在诱导鱼类产卵方面作出的研究为这个领域的许多科研工作者树立了国际标准。但林教授并未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继续进行养殖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规律研究。目前研究工作在日本鳗鱼、鲶鱼和黄鳝的繁殖规律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鱼类向来被认为非常难或根本不可能进行人工繁殖的。现在,渔场能够增加这些高价值鱼类的产量。林教授也在鱼类生长激素分泌调控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尝试将此后的研究发现转化为一项鱼类养殖产业的新的应用技术。通过他的研究成果,林教授已经为中山大学和中国赢得了国际关注与赞誉。而事实上,中山大学和中国也为林教授感到骄傲。(P.E.Peter教授评)

"林老师严谨求是,创新治学的态度让我明白什么是科研,什么是学术研究。在科研工作中,激情是态度,但更多的是责任,是探索科学本质,需要沉心静气,脚踏实地,这是一个书生最重要的素养。只有具备这种素养,才能对国家,对社会所作为,才能完成一个书生的使命。"( 2009届博士毕业生黄卫人评)

"林老师作为一位大科学家,自然和很多学术界的成功人士来往密切。但是对于林老师来说,对所有人都是那么的好,上至知名学者教授,下至基地的普通工人、渔民,都能成为他的倾听对象,并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得到大家的尊重与敬佩。"(林浩然的助手张勇博士评)

除了在科研工作上秉持严谨求是、创新治学的态度,他在生活中所体现的谦虚诚恳、乐观积极、与人分享、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中国教育新闻网评)

人物影响

2009年至2013年7月,林浩然先后捐资120多万元在中山大学和海南大学设立院士奖学基金。

视频

84载春华 64年秋实——向林浩然院士致敬

林浩然院士访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