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林瑛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1950年出生,中共黨員,1960年從藝,師閩劇表演藝術家黃蔭霧、陳平、劉小琴,主攻青衣、花旦,國家一級演員,受國家表彰的具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享受政府津貼。福建省政協第六、七、八、九屆委員,福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文聯委員,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福建省閩劇藝術研究會會長。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林瑛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福州倉山
出生日期 1950
職業
閩劇旦角
代表作品 《梅玉配》、《潘金蓮》、《花燭之夜》、《卓文君》等
主要成就 國家一級演員
性別 女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基本介紹
林瑛,女,閩劇旦角。十歲從藝至今近四十年舞台表演生涯中,領銜主演《梅玉配》、
《潘金蓮》、《花燭之夜》、《卓文君》、《沙家浜》、《楊開慧》、《紅嫂》、《江姐》、《釵頭鳳》、《秦香蓮》、《竇娥冤》等六十本古今劇(節)目。塑造過許多中國歷史知名女性形象,如卓文君、楊開慧、唐琬、竇娥、潘金蓮等。曾幾度榮獲福建省戲劇會演優秀演員獎、福建省閩劇中青年演員廣播電視大賽表演一等獎、福建省優秀中青年演員比賽金牌獎、第二屆中國藝術節(福建分會場)演員獎。1992年被國務院表彰具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3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四屆、五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1999年被中央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福建省六、七、八、九屆政協委員、福建省劇協副主席、福建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福建省文聯委員、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福建省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這些成績的獲得,是她辛勤努力的結果,正如林瑛所說"黨和國家給予我這麼多榮譽,鞭策和鼓勵我今後更加努力工作,為人民服務,為閩劇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
藝術人生
由於受母親的影響,少年時代的林瑛和閩劇結下了不解的情。家住福州倉山的林瑛,經常在暮晚時分隻身跑過解放大橋,跑到"天華劇場"等着跟母親去看閩劇。她也常幻想着能成為在台上表演的演員。而命運之神也關愛她,十歲那年,他僅以一曲《東方紅》,一段舞蹈表現出來的表演藝術天賦就被當時省閩劇實驗劇團的名旦黃蔭霧看中,成為劇團學員的一名學員,從此她走進了閩劇藝術的大門。 在學院班裡,林瑛主攻青衣,兼學正旦和花旦,主要師承黃蔭霧、陳平、劉小琴,但也悉心向鄭依奏、李銘玉、郭西珠、洪琛等閩劇表演藝術家學習,她以其聰穎的天資,悄然地兼收並蓄了前輩們的藝術特長,使自己能站在一批優秀的前輩藝術家所創造的閩劇表演藝術的制高點上迅速成長。因此,她很快就成為學員演出隊中挑大樑的人物,在學員隊演出的《秦香蓮》、《釵頭鳳》、《追魚》、《走邊關》等一批劇目中擔任女主角。也因此在文革時期,她在《沙家浜》、《杜鵑山》、《江姐》、《紅嫂》、《楊開慧》等一批現代劇目中擔綱女主角,也表現出不同凡響的舞台藝術氣質和出色的表演才能。
回眸四十五年演藝生涯。她說,閩劇讓我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已成為我生命的甘泉。林瑛說:"福州是著名閩劇之都,我從小就愛唱歌、跳舞;愛蹦、愛說戲文故事;喜歡看戲,常常與母親從倉山走路到城裡聽戲觀看閩劇。好聽、好看的戲,有時會連看幾遍,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對閩劇中的旦角我卻能模仿惟妙惟肖,從唱、念、做、打,到熟記唱腔曲譜一一記住不精,令人大人們稱奇,這就為我後來的戲劇表演打下了基礎。進入藝校學藝,師承我省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黃蔭霧、陳平先生,並得到閩劇大師鄭奕奏悉心指導。兩位老師又是德藝雙馨又愛惜有才華的人才,他們着重對我加以培養。十二歲參加演出,就在閩劇折子戲《釵頭鳳》中飾演唐婉,全本戲《秦香蓮》中秦香蓮大戲。回想起感覺猶如是昨天的事。我曾多次應邀到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地演出,2005至2006年率劇院演出團到韓國、澳大利亞和美國演出,這兩年讓閩劇和省實驗閩劇院跨出亞洲演出這是首次。我的藝術人生--幾十年閩劇藝術生涯中,為閩劇藝術矢志不移,無怨無悔的精神,被外界人稱為'閩劇強人',大家對我稱譽,更讓我體味什麼是永存的藝術魅力。我塑造閩劇《潘金蓮》、《梅玉配》、《卓文君》等劇中人的角色形象,給觀眾留下良好的印象,目的,是讓閩劇藝術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永不磨滅。" 在工作之餘,平時她經常拜訪老藝人,虛心向他們求教各方面舞台表演藝術。她還愛看歷史傳記書籍,如毛澤東、蔣介石、宋美齡歷史人物史書,對文學巨匠、戲曲家、國外藝術家等等傳記、回憶錄猶為愛不釋手。這些精華養料,使她學習吸收歷史、人生哲理、表演藝術和管理方法等許多知識。 1993年的歲末是林瑛藝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由於工作需要和她在她在劇團、戲劇界的影響力,上級任命她擔任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團長(後團改院,她任院長)。由於在這之前,林瑛一心想的只是演戲,對領導一個劇團既無思想準備也無足夠信心,加上當時劇團又處於走下坡路的狀態,因此她也曾蹉躇再三,夜不能寐。最後還是想到自己是"閩劇的女兒","女兒大了怎麼吃力也要幫母親挑起重擔",她毅然暫時中斷了自己摯愛和正走向輝煌的演員生涯,全身心投入到劇團建設中去。
首先,林瑛組建了一個強有力的劇團領導班子,並在班子中形成了一個共識;繼承與弘揚實驗閩劇團重視藝術實驗,勇於探索創新的傳統,在閩劇藝術發展中起到表率作用。在此前提與共識下,她帶領劇團大刀闊斧地開展了一系列劇院建設。一是下大力氣網羅和培養創作與表演人才,二是多方籌集劇團建設與藝術實驗基金。三是建造一座用於劇團排練和演出的"閩劇藝術中心"。為此她四外奔走,上下求助,竭盡心力。在此基礎上,她又率全院同仁奮力拚搏,將《貶官記》打造成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劇目",還舉辦各種形式的閩劇歌舞晚會,以"戲風舞韻"帶給觀眾以新鮮別樣的審美感受。即使劇院能人盡其材,擴大了劇院的影響,又培養起了一批青年的閩劇觀眾。
在福建戲劇界,林瑛已被公認是有氣度,有能耐的人物。的確,林瑛心胸開闊,性格豪爽,善於交際,敢想敢幹,辦事果斷,頗有"鐵娘子"之風。但對劇院的年輕人,她在工作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卻如慈母般呵護有加。對於退休老藝人,她十分尊敬,業務上虛心求教,有困難盡力幫忙解決,所以深受老藝人喜愛,把她看成是自己的女兒一樣。 羞辱表弟補鞋匠 羞辱表弟補鞋匠 為了鍾愛的閩劇事業,45載她情深深,夢縈縈。四百年閩劇的正式流派將從"林派"開始,對林瑛來說,這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讓我們真誠地祝願閩劇事業興旺發展,閩劇兒女的藝術青春常在。
個人軼事
以改革促發展,以劇目促人才 不僅在藝術上成為閩劇領軍人物,林瑛在劇院管理與改革中更是承擔起閩劇改革創新發展的時代重任。作為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林瑛帶領劇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膽實行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併合理安排人員,引進年輕有為的演員,演員每場演出收入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調動起整個劇院全體演員的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林瑛狠抓劇目建設。劇院挖掘、整理、改編了一大批優秀傳統劇目,並着重在保護閩劇風格的同時,借鑑其他劇種,特別是抓住福州方言的韻味,在音樂上大膽融入福州十番、評話等藝術形式,形成了具有濃郁閩都文化特質的地方特色與鮮明個性。 本次進京演出的《貶官記》,則是劇院具有代表性的劇目,使閩劇藝術特色在這個劇目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閩劇藝術一座新的里程碑。該劇被改編成京劇、評劇等多個劇種,成為走向全國的精品劇目。
在抓劇目的同時,林瑛將人才培養放在了重要位置。她立足本院,帶出了一批中青年編導人才,推出了陳洪翔、周虹、陳瓊等一大批年輕人。由陳洪翔主演的《水牢摸印》參加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曲精品折子戲評比展演暨戲曲青年演員大獎賽"榮獲一等獎;2004年,又以《貶官記》中對閩劇小生行當的創新突破,榮登第15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榜首;2005年,榮獲第22屆戲曲梅花獎。林瑛說:"一個人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支撐一個劇種,必須不斷培養優秀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劇目,也就不可能有市場。沒有一個又一個人才梯隊,戲曲劇種就沒有明天。"
在市場中實現戲曲藝術的價值 這些年來,林瑛帶領福建實驗閩劇院,每年堅持演出近200場,在不斷開拓市場中實現閩劇藝術的價值。此外,還應海外福州鄉親社團的邀請,多次赴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和我國香港、台灣地區演出,深受廣大僑胞的喜愛,被旅居海外的鄉親稱為來自家鄉的"文化使者"。
林瑛認為,閩劇只有不斷在市場中演出,才能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閩劇藝術的魅力。自從入選2002-2003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劇目之後,《貶官記》就成為福建省實驗閩劇院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幾年來,《貶官記》在福州城鄉久演不衰,深受廣大觀眾歡迎。今年4月,在福建省閩劇藝術中心劇場舉辦的"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劇目展演月里,《貶官記》連演二十幾場,場場爆滿。 戲曲劇種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各個劇種代表性人物的重要作用。福建實驗閩劇院,正是在林瑛這樣的領軍人物的帶領下,出劇目,出人才,開拓市場,呈現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