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林葆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林葆,男,漢族,1933年10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黨員土壤肥料學家[1]。原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2].長期致力於肥料研究。自70年代後期開始主持全國化肥試驗網工作,組織過全國氮磷鉀化肥肥效、適宜用量和比例試驗,完成全國化肥區劃,布置了我國首批肥料長期定位試驗。針對國產化肥特點,進行了碳酸氫銨、氯化銨的農化性質和高效施用技術研究。多次參加我國肥料發展的諮詢、論證和技術政策的制訂;開展了鉀肥和平衡施肥方面的多項國際合作。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原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浙江省衢州市

出生日期----1933年10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土壤肥料學家

主要成就----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畢業院校----南京農學院

目錄

1人物履歷 2人物生平 3成就榮譽 4主要論著 5社會評價

人物履歷

林葆,男,1933年10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黨員,1955年畢業於南京農學院農學系,1960年在蘇聯莫斯科農學院研究生院獲農業科學副博士學位。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現任該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兼任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中國土壤學會、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終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肥料使用技術及其應用基礎和宏觀發展研究,從上世紀70年後期開始,主持全國化肥試驗網工作,較早指出我國化肥使用中的氮磷鉀比例失調問題,並提出調整建議。80年代組織全國規模的氮磷鉀化肥肥效、用量和配比試驗,布置了我國首批肥料長期定位試驗,其結果用於指導平衡施肥和生產專用復混肥,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並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積累了施肥和土壤培肥經驗。90年代研究了國產碳酸氮銨、氯化銨和硝酸磷肥的農化性質,提出了高效施用技術,近年研究了我國若干農區硫素營養的平衡和硫肥肥效,探討了北方富鈣土壤上作物時有缺鈣的原因和矯正措施。

他主持完成全國化肥區劃,多次參加我國肥料發展的諮詢、論證和技術政策的擬訂,對化肥產、銷、用的宏觀決策提出過一些有價值的建議。他主編有《中國化肥區劃》、《中國肥料等著作9本,發表論文集100餘篇。1981年--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部級以止獎勵9次,獲國際肥料獎2項。

1990年被選派為作物營養與施肥專業博士生導師。1991年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8年,兼任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中國土壤學會、 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主編專業刊物《土壤肥料》多年、《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0年。主編《中國化肥區劃》、《中國肥料》、《中國化肥使用研究》和《化肥與無公害農業》等專著,發表論文和科普文章150餘篇。獲國際肥料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獎10項。1986年國家人事部、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人物生平

概況

林葆,1933年10月20日出生在浙江省衢縣玳堰頭鄉的桂塢。1951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1952年院系調整改名為南京農學院),1955年畢業。同年9月到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1956年11月赴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的研究生院主修耕作學。1960年6月獲農業科學副博士學位。同年9月回國,被分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他作為所長高惠民的科研助手,從事種植制度的試驗研究。對我國種植制度進行調查,並在北京和河北新城(高碑店)布置了不同茬口的定位試驗,重點研究不同茬口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研究具有養地作用的豆科綠肥或豆科作物在輪作制度中的安插和利用冬閒地發展草木樨及種植早熟豌豆方面進行過探索。

1970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山東後,林葆在科研組從事管理工作,經常到各農村基點了解情況,並且與省科委和省農業科學院有較多的聯繫,是所領導在業務上的參謀和助手。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我國科學的春天,林葆被安排在肥料研究室工作,並負責全國化肥試驗網的研究。同年,他被評定為副研究員。1979年11月隨土壤肥料研究所遷回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於1980年9月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次化肥網工作會議,針對當時我國化肥用量增加快,肥效下降,及氮磷鉀比例不協調等問題,確定了在全國進行一次不同地區、不同作物施用氮磷鉀化肥的肥效、適宜用量和配合比例試驗和開展肥料長期定位試驗等兩項任務。此後,農業部下達了化肥網的專項經費,每兩年左右召開一次工作會議,化肥網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1984年和1993年進行了階段性總結,並出版了相應的著作。同時,化肥網接受了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的任務,完成了全國化肥區劃,從宏觀上我國化肥生產、分配和使用提供了依據。與此同時,他還與化工部門合作,組織碳酸氫銨和氯化銨兩種化肥農化性質的研究,提出了安全、高效施用的技術;配合國產硝酸磷肥的投產,進行了該化肥品種在我國北方的肥效和施用技術的試驗。他多次參加我國化肥發展的諮詢和技術政策的制訂,強調在增加化肥生產量和進口量的同時,必須重視用好化肥及提高肥效和利用率的工作。他積極開展肥料方面的國際合作研究,在水稻施肥、鉀肥和平衡施肥方面開展了工作,使我國平衡施肥的經驗,在國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傳播。

任職及榮譽

1982年2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7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任研究員,同年12月被國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7年7月任所長到1994年2月。林葆還曾任農業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92-1995),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第一至第六屆顧問(1984-1996)。1990年他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遴選為博士生導師,至今已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8名(5名在讀)。他獲省、部級科技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際獎2項。現任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土壤學會、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

成就榮譽

化肥研究

1957年全國化肥試驗網成立,1958年開展了氮磷鉀肥效,氮肥品種和磷肥品種比較,氮肥施用量、施用期的試驗,當年完成田間試驗351個,其中氮磷鉀肥效試驗122個,積累了一些資料。進入60年代後,我國化肥產量和用量增加很快,但化肥的氮磷鉀比例嚴重失調。因此,在1980年9月召開的化肥網工作會議上確定,再進行一次全國規模的氮磷鉀化肥肥效、適宜用量和比例試驗。林葆在張乃鳳指導下,主持了該項試驗,負責擬訂統一的技術規程、試驗設計和試驗報表。在1981-1983年的3年中,全國除台灣外的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在水稻、小麥等18種(類)糧經作物上,共完成田間試驗5086個,是迄今為止我國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聯合試驗。試驗結果證明了"化肥肥效普遍下降"的說法不很確切。從第一次氮磷鉀三要素試驗算起,40年來我國氮肥肥效大於磷肥,磷肥肥效又大於鉀肥,這個總的趨勢沒有改變。氮肥肥效確有下降,但在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上下降程度不一。磷肥的效果在南方水稻上下降,而在北方小麥、玉米上不僅沒有下降,還有所上升。鉀肥的效果在南方趨於明顯,在北方的果、菜和經濟作物上開始顯效,而在糧食作物上效果仍然不明顯。同時,他和同事們還根據大量試驗結果,計算了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幾種作物氮肥的適宜用量和氮磷鉀比例,指出南方應注意調整氮鉀比例;北方應注意調整氮磷比例;在中低產地區施用氮、磷肥,其肥效要高出高產區50%到1倍,提出要着重增加中低產地區的化肥施用量。這些結果成為80年代各地配方施肥和生產復混肥的主要依據。此項成果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並由他主編成《中國化肥使用》一書出版。

林葆等人1980年就指出了我國化肥使用中氮磷鉀比例失調及其產生的不良後果,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1987年他參加了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織的"2000年化肥發展戰略研究"。1983年和1996年他兩次參加國家科委組織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政策"論證會,在1996年的會議上,他提供了"關於化肥生產和施用中的若干技術政策"的背景材料,並起草了"化肥生產和使用"技術政策。

進入90年代,人們覺察到我國化肥用量增加很快,而主要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未能相應增加,因而對提高化肥利用率和肥效問題引起普遍關注。1996年作為常務副理事長,他代表"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與"中國化工學會"聯合主持召開了"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經姜春雲副總理指示發給各地。同年,他還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組織的"我國農業持續發展中的肥料問題和對策"諮詢組,參加完成了中國科學院給國務院的"我國化肥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建議"的報告。1997-1998年參加了化工部經濟技術委員會確定的"提高我國化肥利用率的研究報告"軟科學研究課題,完成了相應的報告。1995年12月和1996年12月他兩次參加國務院領導召開的農業科技專家座談會,在會上提出必須十分重視用好化肥的建議

早在80年代初,林葆就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介紹我國施用鉀肥的經驗,計算了我國農田養分投入產出中鉀素的虧缺量,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對中國-加拿大鉀肥農學項目由南方向北方的擴展起了一定作用。他領導組建了"中加合作土壤植物分析實驗室",和同事們一起引進了"養分系統研究法",經改進後已用於指導大、中、微量元素的測土配方施肥,應用面積達130多萬公頃,該成果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促成建立研究機構

在農業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領導的支持下,他促成了"加拿大鉀磷研究所北京辦事處"在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建立,協助組建了北方14省的鉀肥研究協作網。他還開展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與國際水稻研究所,美國硫研究所等單位,以及挪威海德魯公司,加拿大硫磺公司等廠商的合作。被聘為"國際水稻土壤肥力和肥料評價網"的中方協調人和顧問委員會成員、中加鉀肥農學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等。他撰寫的有關施用鉀肥和平衡施肥方面的文章,作為中國的經驗總結,已在國外得到傳播和引用,提高了我國肥料科學在國際上的聲譽。由於林葆"在有效施用化肥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和向農民有效推廣這些技術",1996年北美鉀磷研究所授予他以該所退休所長命名的"瓦格納獎";1997年,國際肥料協會在北京授予他該年度"國際肥料獎"。

研究成果

在1980年9月的化肥網會議上,把肥料長期定位試驗列為一項協作研究內容。通過長期定位試驗,搞清土壤肥力和肥效在時間上的變化。到1993年超過10年(含10年)的試驗有63 個。林葆及其同事們將試驗分為雙季稻區(長江以南)、水旱兩熟區(長江流域和四川)、旱作兩熟區(華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區)和旱作一熟區(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大部地區)進行了總結,肯定了幾乎所有農區,土壤氮素不足是養分的主要限制因子,增施氮肥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但是,連年單施氮肥,由於土壤中其他養分的耗竭,氮肥的增產作用迅速下降。北方地區氮磷配合,南方地區氮鉀配合,在試驗初期都與氮磷鉀配合的產量相近,但不能持久。這些結果充分說明了平衡施肥的重要性。要達到每公頃每季5.25~6.0噸的產量,並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要施氮肥(N)150~180千克/公頃,施磷肥(P2O5)45~75千克/公頃,有機肥30噸/公頃,並根據土壤鉀素狀況施用適量鉀肥。經10年的試驗還肯定了配合施用有機肥,土壤有機質和全氮明顯增加,但氮磷鉀化肥配合施用也能保持土壤的有機質和全氮含量,或略有增加趨勢,也未觀察到某些土壤物理性狀的惡化。只有不合理的連年施用單一氮肥,才會引起土壤中養分失調和上述肥力指標下降。這些試驗雖時間尚短,但數量多,分布廣,它亦能體現出我國耕地多熟制和高強度利用下的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變化規律。這些結果已由林葆等人主編成《長期施肥的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變化》一書出版。此項成果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要論著

1 高惠民,林葆,張紹麗,周玉榮等.不同茬口對土壤肥力和後作小麥的影響.耕作與肥料.1964(1):43~49

2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化肥網組.復(混)合肥料肥效和施用技術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83(6):11~165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國化肥區劃.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6

3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化肥網組.我國氮磷鉀化肥的肥效演變和提高增產效益的主要途徑.土壤肥料.1986(1)1~8,(2):1~8

4林葆,劉立新,林繼雄,陳培森等.旱作土壤機深施碳銨提高肥效的研究.土壤肥料.1988(4):1~4

5 林葆,李家康.我國化肥的肥效及其提高的途徑--我國化肥試驗網的主要結果.土壤學報.1989,26(3):273~279

6林葆,李家康.五十年來中國化肥肥效的演變和平衡施肥.見:國際平衡施肥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43~51

7 林葆.中國化肥使用研究.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9.13 林葆.充分發揮我國肥料的增產作用.中國土壤科學的現狀與展望,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29~36

8 林葆,李家康,林繼雄.關於合理施用磷肥的幾個問題.土壤.1992,(2):57~60

9 林葆.我國磷肥的需求現狀及磷酸-銨磷酸二銨的農化性質.磷肥與復肥.1993(3):73~75

10林繼雄,林葆.硝酸磷肥肥效和施肥技術.見:國際硝酸磷肥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4;4~15

11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國肥料.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2 林繼雄,林葆.磷肥後效與利用率的定位試驗.土壤肥料.1995,(6):1~4

20 周衛,林葆,李京淑.花生莢果鈣素吸收機制的研究.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5,1(1):44~51

13 周衛,林葆.花生缺鈣症狀與超微結構特徵的研究.中國農業科學,1996,29(4):53~57

14 林葆,林繼雄,李家康.長期施肥的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變化.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

15林葆,李家康.關於化肥生產和施用中的若干技術政策問題.見:中國農業科技政策背景資料.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12~15

16林葆.化肥生產和使用.見:中國農業科技政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45~48

社會評價

林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同事們一起,曾組織過國際學術會議7次。其中1988年他作為主席之一組織召開了"國際平衡施肥學術討論會",有力地推動了平衡施肥在我國的開展,這次學術討論會被譽為"中國平衡施肥發展的'里程碑'"。

(1)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主持全國化肥試驗網工作,及時指出了我國化肥使用中的氮磷鉀比例失調問題,提出了調整建議,對提高氮、磷肥的肥效有重要作用。

(2)80年代組織了全國範圍的氮、磷、鉀化肥的肥效、適宜用量和比例試驗,其結果成為各地配方施肥和生產復(混)合肥料的主要依據,取得了很大經濟效益。分析了50年來化肥肥效演變的原因和規律,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化肥增產效益的途徑。

(3)布置了我國首批肥料長期定位試驗,總結出不同種植制度下增加作物產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機、無機配合的施肥技術體系。

(4)提出了化肥應用區劃的分區原則和依據,完成了山東省化肥區劃試點和全國化肥區劃,指出了不同地區化肥肥效和化肥需求的特點,從宏觀上指導全國化肥產、銷、用起了一定作用。以上工作為我國平衡施肥技術打下了基礎。

(5)90年代研究了碳酸氫銨、氯化銨和硝酸磷肥的農化性質,提出了高效施用的技術。

(6)從國外引進了"養分系統研究法"和相應的成套測土推薦施肥的技術和設備,經改進後成功地用於黃淮海平原等地的大、中、微量元素的測土配方施肥。

(7)開展了作物硫、鈣營養機理的研究,推動了硫、鈣肥料在我國的應用,在果樹、蔬菜上應用鈣肥明顯改善了產品質量,提高了經濟效益。

(8)近年,倡導在發展無公害農業和綠色農業中合理施用化肥,尤其是合理施用含硝態氮化肥,對糾正一些錯誤的輿論導向起了一定作用。

(9)多次參加我國肥料發展的諮詢和論證,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多次出國考察,在我國組織國際會議,開展了與國際水稻所、加拿大鉀磷所、美國硫研究所等的合作研究,促進了國際間肥料學科的學術交流。

參考來源

  1. 伉儷情深三十年 攜手攻關育沃田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23-05-17
  2. 深切懷念林葆先生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