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川
林达川(1912年8月4日-1985年11月21日),原名北滔,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独联乡,油画家,艺术教育家。林达川早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并于1935年考入了日本国立美术学校,师从日本油画大师梅原龙三郎和安井曾太郎。1953年回国后执教于浙江美术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学院)。 [1] 林达川曾入选日本美术展览会并获得“无监查”、“依嘱”等荣誉称号,是当时战后日本美术界获得此最高荣誉的华人。[2] 林达川一生创作了近千幅油画作品,其作品色彩丰富,用笔生动,如水墨画般逸笔草草而一气呵成,既有西方印象派画风,亦存中国传统艺术气息。[3]
林达川 | |
---|---|
出生 |
林北滔 1912年8月4日 台湾广东省新会县独联乡 |
逝世 | 1985年11月21日 | (73岁)
教育程度 | 中国美术学院、日本国立美术学校 |
目录
生平
1932年,林达川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国立美术学校(现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师从日本油画宗师梅原龙三郎和安井曾太郎。1942年毕业后以职业画家的身份跻身日本画坛。
1948年,林达川加入日本美术团体“一水会”,同年加入东京新构造社。他的作品多次入选于文展(文部省展、即官展)和一水会展,并多次获奖。
1949年,林达川的油画作品《窗前的景致》获得日本第五回美术展览会“特选奖”,并获得“无监查”、“依嘱”等荣誉称号(“无监查”为画家送展作品无需通过审查,“依嘱”为每回开展览时作为特邀画家参展),是当时战后日本美术界获得此最高荣誉的华人。
1951年加入日本美术家联盟,是当时唯一的中国籍画家。同年,油画作品《港的远眺》参加第七回日本美术展览会。同年5月,林达川在东京银座画廊举办第二次个人展览,展出油画作品《青年》、《路傍》、《雨日》、《自画像》、《友人像》、《温翁肖像》、《妇人像》等。
1952年受聘于神奈川鹤见美术研究所执教 。
1953年,林达川回国,并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曾任浙江省油画研究会顾问,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1963年, 作品《沈家门渔港》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入《中国油画作品选》。
1982年3月,林达川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展览,共展出117幅风景、静物、人物油画作品。[4]
1985年11月21日,林达川因心脏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
旅日时期
林达川加入日本美术团体“一水会”,同年加入东京新构造社。他的作品多次入选于文展(文部省展、即官展)和一水会展,并多次获奖。
艺术风格
林达川的油画,从学生时代就深受日本老一辈画家,诸如梅原龙之郎、安井曾太郎以及石井柏亭等人的影响。而这些油画家又无一不是学自当时法国以印象主义为主导的巴黎画派,从而蒙受印象主义色彩革命的洗礼的。
金冶在《忆油画家林达川--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者》一文中写道:“一望而知,林达川的画虽然深受印象主义色彩方法的影响,但他并不认真追求光线色彩的效果,而是致力于我国绘画传统中挥洒自如的写意手法以达到表现目的。因为他是用色笔写画,所以他通常总是把画画叫做写画。他常常这样说:我昨天在家写了一幅画,或是说:我们一道去那里写一幅画好不好...... 林达川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所惯用的手法,正如讲求笔墨的中国画画法一样,是本著一笔不苟、落笔不改、画上算数的严格要求进行制作的。因为当他作画时,有时一笔下去不够精准,也是抱著随它去的态度,不再改动......凡是有经验的油画家都知道,把画画的松、画的活、画的生动不是容易事,因为这不是有了扎实的素描基础就能做到的。尤其是在色彩表现上,单凭素描锻炼全然解决不了色彩问题。而想要熟练地运用色彩,就必须掌握色彩方法,熟悉颜料性能并应用相应的油画技法达到表现目的。至于能否把画画松、画活、画的生动,则又是另一回事。”[5]
林达川曾说:“日本画家向西欧学习、借鉴,则强调自己的民族风格,特别是老一辈画家,对这个问题研究比较透彻、成熟,因此他们的画都俱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日本人的油画。他们这样尊重自己民族的艺术特点来学习西欧以及东方各国的艺术成果,真正做到了洋为日用。他们这种精神和成功经验,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因此早从那时起我就想,作为一个在异国学习的中国人,我们多么应该使自己所学的油画艺术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画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油画。”[6]
纪念
参考资料
- ↑ 大璞不雕 看林达川画笔下的老杭州. 雅昌新闻. [2017-07-03].
- ↑ 林达川Lin Da Chuan. 非池中. [2017-12-12].
- ↑ 林达川-艺术家简历. 罗芙奥拍卖有限公司. [2017-12-12].
- ↑ 林达川-美术百科. 中国美术馆. [2017-12-12].
- ↑ 金冶. 忆油画家林达川--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者. 美术.
- ↑ 金冶. 忆油画家林达川--油画民族化的探索者. 美术.
- ↑ 胡善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