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瓦乡
果瓦乡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地处大方县北部,东与金沙县太平彝族苗族乡接壤,南与大山苗族彝族乡相邻,西连长石镇,东北和金沙县马路彝族苗族乡连接, 行政区域面积94.74平方千米。
1950年9月,属十二区;1984年,果瓦公社改果瓦乡;1991年12月,茶园乡、隆里乡的隆里村、光明村、大山乡的庆阳村并入果瓦乡。截至2018年末,果瓦乡户籍人口为18021人。截至2020年6月,果瓦乡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上寨社区。
2011年,果瓦乡财政总收入23.2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2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3元,比上年增长0.12%。2018年,果瓦乡有工业企业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1]
目录
名称由来
果瓦乡地名的演变之说,有说果瓦原为锅凹,属彝语,仅地形而像之。若为果瓦,无从考证。
根据推理,果瓦名源有二:一因树与地而取之,因古银杏树俗称白果,而白果树较为稀少、珍贵,同时象征古老文明,加之果瓦的地形就象一片仰着的瓦,故各取一字而合得果瓦名。
二是以物产而取之,因白果树有神树之称,人们为了心中有神,而将其取一果字而不忘怀,又因果瓦据说在二、三百年前就有人烧制土瓦,古取其产物瓦字而和神树之果字,而得果瓦名。总之,果瓦地名
历史源流暂无从考证。
人口状况
全乡辖上寨、果瓦、蓑衣、五星、隆里、光明、庆阳、新林、鹅塘、茶园、大寨等11个村,77个村民组,有 农户4246户,16712人;居住着汉、苗、彝、白、仡佬、蒙古等六个民族。全乡有村支部11个,机关支部5个,共产党员410名,其中:机关党员64人,农村党员346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80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30人。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初中在校学生323人,教师23人;有小学11所,小学在校学生1843人,教师92人。
土地状况
境内有林地66657亩,草坡面积58257亩,耕地面积14196亩,其中田1159亩,土13037亩。
地理环境
乡政府驻地上寨村中寨组,海拔1065米,最低点是本乡蓑衣村小河组与金沙县马路乡交界的三岔河下游,海拔800米,最高点属庆阳村新建组的大岩头,海拔1600米。本乡有黄泥土、紫砂土、血砂泥土、淋溶石灰岩土、白砂泥土等,血砂泥土占八分之一,白砂泥土约点六分之一。
乡境内有河流2条,一条为果瓦河,一条为贾家河,属亦水河水系。贾家河为二道河支流,发源于本乡庆阳村同心组的老虎洞,流经庆阳村、五星村、隆里村入二道河;果瓦河发源于茶元村枫香林、新林村的汀子洞周家龙洞,汇集于果瓦乡革新组(大坝子)流向二合岩入马落河上游,向北方流出乡境。
主要山脉发源于百纳九龙山,经星宿乡、大山乡进入果瓦乡境内。境内主峰袁家坟大山,分左右两脉而行,左山脉直下,分庆阳、光明两村;右脉蜿蜒,起峰于大岩头大山,仍分左右,左下有新林村、鹅塘村、果瓦村、上寨村、五星村、蓑衣村,右行于茶园村、鹅塘村、大寨村至绿竹山进金沙境。
民族文化
果瓦有清朝时建造慕得八层衙遗址。政府办公楼前有古银杏树,胸径1.5米,银杏树与八层衙门遗址属县级保护文物。乡政府左侧约1公里处有毕节地区最大的汉彝双文字群,是安氏祖坟两所。夫妻合葬一所,碑高1.28米,整碑构建宽3.6米,由于年久受损,仅存部分及正碑,碑文用彝、汉文合写;另一墓属安之妻禄氏。八层衙门遗址和仅存的石坝、石坎和两边的龙凤狮虎已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被毁。
自然资源
农副产品有生漆、茶叶、板栗、核桃、桃、李、梅、梨、柿、麻类、烤烟、油菜、桐子、油茶等。
用材林主要以杉、松、柏为主,有桦木、白杨、丝栗、酸枣、灯苔、糯叶、香樟、麻柳等乔木。
经济林有生漆、油桐、油茶、茶叶、五倍子、蚕桑等。药材有天麻、杜仲、黄柏、首乌等。
野生动物有国家保护的雉、锦鸡、黄獐、白面狸、刺猬、猫头鹰等,还有其它未保护的动物。
粮食作物主产有玉米、水稻、小麦、芸豆、马铃薯、大豆、高梁、红苕、大麦等。本乡有优质水稻米品种近二十个。
乡内矿产资源有无烟煤、硫铁矿、褐铁矿、珍稀赤铁矿、石灰石、硅酸砂页岩、滑石、高岭土等。由于地方能源差,各种矿产资源还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经济发展
全乡总人口14800多人,总户数3386户。2003年底,全乡人均产粮670斤,人均纯收入902元。全乡人民的收入主要是种养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无其他可开采的矿产资源。森林覆盖率为30%。截止2003年底,全乡共有团员618名,有团支部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