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
枣缩果病
枣缩果病,又称枣萎蔫果病、枣雾蔫病等,是我国各大枣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缩果病的枣果首先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不规则变色斑,进而果皮出现水渍状、土黄色,边缘不清,后期果皮变为暗红色,收缩,且无光泽。果肉病区由外向内出现褐色斑、土黄色松软。病果吃起来味苦。果柄变为褐色或黑褐色。整个病果瘦小,于成熟前脱落。
目录
基本信息
症状与危害
枣缩果病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实以后,被侵害果实的发病症状一般有晕环、水渍、着色、萎缩和脱落几个阶段,但也不完全如此,枣果生长前期发生缩果病,病果在水渍期就脱落;生长中期发生缩果病,病果有的在半红时就脱落;而枣果生长后期发生缩果病,病果多在萎缩期未脱落就进入了采收期。
枣缩果病特点规律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缩果病是由细菌感染后引起的病害。发病与枣果外皮破损有直接关系。除自然磨损的枣果伤口可以传病外,主要由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壁虱、叶蝉和椿象等所引起的伤口传病。发病也与枣果的发育时期有关。在华北地区,一般于枣果变白至着色时发病。从气候条件上看,气温在26℃~28℃时,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或夜雨昼晴天气,此病就容易暴发成灾。缩果病以点片发生较多,一片枣园往往有几株树发病严重,一株枣树又往往有几个枝条发病严重等。另外,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同时发生在一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枣园内发生,有时比较难以区分。两种病果的主要区别在于枣果的果核发不发黑。只患有缩果病的枣果,果核一般不变色而一旦感染上炭疽病后,它的果核则会变黑。[1]
枣缩果病发病时间
据田间调查,该病害从6月底开始发病,7月上旬发病逐渐增强,中下旬进入高峰期,持续到8月底-9月上中旬还可对挂果较晚的红枣果实造成危害。从发生危害程度看,发病较早的(6月底-7月初)栆园,整个病果瘦小且提前脱落,严重影响红枣产量,中后期发病(8-9月)的果实,即便是在成熟前脱落,但因色泽及内在品质均普遍较差,同样对红枣品质及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枣缩果病发病原因
缩果病的发生原因,对枣缩果病发生始期到盛期枣果生理指标的进行了量化研究,证实枣缩果病的发生与POD活性的降低、可溶性糖的积聚、枣果实中VC含量的变化具有相关性;与缺少硼肥等元素营养物质也有直接关系。通常该病的发生也与果园质地、气候及品种等因素密切相关。土壤瘠薄的山地和河滩沙地,硼元素极易淋溶流失,会使树体表现缺硼症状;在盐碱性土壤中,硼元素呈不溶性状态,植株根系不易吸收,树体也会表现缺硼症状;钙质含量很高的土壤,硼也不易被吸收;虽然粘质土壤含硼量较多,但有机肥(农家肥)用量少、商品肥施用过量的果园,极易造成营养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同样会使缩果病发生。另外,土壤干旱、品种之间对硼元素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
防治措施
(1)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利于雨后果面迅速干燥。
(2)干旱时及时灌溉,雨天加强排水。在进入雨季前,清除园内各种杂草和一些杂物,尽量让园内树下通风透气。
(3)注意天气情况,及时喷施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农药,如链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浓度可依照说明,或第一次浓度可依据具体情况稍微加大,同时可加入防治刺吸式口器昆虫的药物。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以后喷施的时间间隔和次数。
(4)5月初开始每10~20天喷1次16%水溶性钙(多乐钙)800倍液+0.2%磷酸二氢钾水溶性+75%赤霉酸结晶粉50000倍液,可明显减轻裂果。
(5)适当增施钙和钾肥;对裂果品种提前至自熟期采收。
(6)选栽抗裂品种。[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