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柔弱粗螯蛛

柔弱粗螯蛛Pachygnathatenera(Karsch,1879),肖蛸科锯螯蛛属的一种蜘蛛。[1]

[]

目录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韩国,日本。

国内分布: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陕西。

形态特征

雌蛛 宽1.36。背甲长卵形,褐色,具很多圆形小凹坑,眼区至中窝之间具一暗褐色纵条斑,两侧具较宽的暗褐色边。颈沟深,暗褐色。中窝纵向,卵圆形。两眼列均后凹,后眼列稍宽于前眼列。前中眼间距等于前中侧眼间距(0.08:0.08);后中眼间距大于后中侧眼间距(0.12:0,10);前、后侧眼相接。中眼域长0.22,前边宽0.23,后边宽0.26。前中眼=后中眼>前侧眼=后侧眼(0.09:0.09:0.06:0.06)。

额高0.25,大于前中眼直径的2倍。螯肢长于头胸部长度的1/2,暗褐色;前齿堤有3齿,第1齿与第2齿的间距很大,第1齿位于螯牙的基部,第2齿与第3齿的间距近;后齿堤有4齿,第1齿大,位于螯牙的基部,尖端指向下方。下唇、颚叶和胸板均为暗褐色,胸板包围步足的基节,并与背甲相连。步足黄褐色,无刺和大的刚毛。腿节Ⅰ、Ⅱ具2根听毛,腿节Ⅳ具1根听毛,腿节Ⅲ无听毛;胫节具2列5根听毛;后跗节Ⅰ一Ⅲ各具1根听毛,位于中部约1/2处,后跗节Ⅳ及跗节无听毛。跗节器位于跗节的近中部。

步足测量:Ⅰ4.38(1.22+1.53+1.05+0.58),Ⅱ3.77 (1.05+1.33+0.88+0.51), Ⅲ2.51 (0.71+0.95+0.51+0.34),Ⅳ3.19(0.99+1.05+0.71+0.44)。足式:1,2,4,3。腹部卵圆形,背面具一大的黑色叶状斑,叶状斑中具一些银白色斑点,叶状斑的两侧银白色。腹部侧面中央具一较宽的银白色纵斑,腹部腹面灰黑色,散布少量银白色鳞斑,中央的两侧各具一浅色纵条斑,并与纺器至生殖孔中间的浅色横条斑相连,呈“U”字形。纳精囊1对,各呈横向的“6”字形。

雄蛛

体长2.00~2.50。一雄蛛体长2.52:头胸部长1.26,宽0.72;腹部长1.26,宽0.96。身体的形状、背甲、腹部的颜色、斑纹以及眼的排列等与雌蛛相似。螯肢大,约为头胸部长的4/5,前面近顶部的背侧具一婚距;前齿堤有3齿,第1齿距螯牙一段距离,第2齿远离第1齿,位于螯肢的近侧半部;后齿堤有4齿。

触肢和步足测量:触肢1.70(0.61+0.24+0.17+0.68); 步足Ⅰ 6.23(1.67+2.14+1.60十0.82), Ⅱ5.31(1.50+1.84+1.29十0.68), Ⅲ 2.97 (0.92+0.95+0.69十0.41), Ⅳ4.42(1.36+1.43十1.09+0.54)。足式同雌蛛。触肢器的引导器腹面近基部具一肾形导片,顶部呈半圆形,副跗舟的远端半部与近端半部几乎一样宽,远端半部呈镰状

鉴别特征

本种背甲的形状、螯肢齿的排列与高氏粗螯蛛 P. gaoi相似,但雌蛛螯肢后齿堤的第1齿大,位于螯牙的基部,而后者后齿堤的第1齿小,不在螯牙的基部;本种雄蛛螯肢的长度约为背甲长的4/5,触肢器的副跗舟窄,远端半部呈镰状,而后者螯肢的长度仅约占背甲长的1/2,副跗舟宽,远端半部不呈镰状。

生活习性

生境:生活在稻田稻株的中下部,旱田则在较潮湿的环境活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