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蘭姆
查爾斯·蘭姆生活在18、19世紀之交,當時全歐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國革命。[1]蘭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國熱血青年一樣,受法國革命影響,結交了一批思想激進的朋友,一同著文辦刊,向反動保守勢力鬥爭,同時也受對方攻擊。但滑鐵盧一戰,拿破崙失敗,歐洲形勢大變,封建勢力復辟;英國政府的政策日趨反動,蘭姆的朋友們也走向分化,有的受輿論圍攻,有的受審訊、下獄,有的流亡國外,有的思想轉為保守。在這種形勢下,蘭姆寫文章只談日常瑣事了。
查爾斯·蘭姆 | |
---|---|
[1] [2] | |
出生 |
1775年 英國倫敦 |
逝世 | 1834年 |
國籍 | 英國 |
別名 | Charles Lamb |
職業 | 散文家 |
知名作品 |
《後期隨筆集》《紀念詩箋》 |
目錄
生平簡介
查爾斯·蘭姆的父親是塞繆爾·索爾特律師的機要秘書。索爾特律師住在英國國璽街區,蘭姆就出生在這裡,並在這裡長大。蘭姆的外婆是費爾得女士,她是布萊克斯威爾(就是威爾街附近)的一名管家,也就是作者在《伊利亞散文集》和《萊斯特夫人的學校》中的"布萊克斯莫爾"的原型。蘭姆在一所基督教醫院接受教育,在那裡同S·T·柯勒律治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誼。他早年在海關工作了幾個月,1792年他17歲時開始在東印度公司任職,一直到1825年。1796年,他的姐姐因精神病發作,殺死母親。由於姐姐的精神病經常周期性地發作,蘭姆便承擔起了照顧姐姐的義務。同樣,姐姐也用自己的體貼和關照來回報蘭姆。蘭姆本人也有一段短時間(1795-1796年)的精神錯亂,可怕的精神錯亂是他終身的陰影。S·T·柯勒律治1796年出版了一本詩集,其中有四首詩是蘭姆寫的。1798年,由查爾斯·勞埃德和查爾斯·蘭姆合著的《無韻詩》問世,《熟悉的老面孔》便是該詩集中比較著名的一首。同年《羅莎蒙德·格雷的故事》和《老盲人瑪格麗特》也相繼出版,講述的是一個無辜小女孩的悲劇故事。1802年蘭姆又出版了《約翰·伍德維爾》(開始叫《拯救自信》),這是一部伊麗莎白風格的悲劇;1806年,他又寫了一部名叫《H先生》的舞台滑稽劇,但在特魯利戲院上演失敗。1807年蘭姆與他姐姐合寫了《莎士比亞故事集》一書,以便讓更多年輕人來了解莎士比亞;1809年寫下了《萊斯特夫人的學校》,該書一共由十個故事組成,主要是童年時代赫特福德小學生活的回憶,裡面還介紹了作者個人的一些情況。1808年《尤利西斯奇遇記》的出版為日後與姐姐合著介紹《奧德賽》來說是一個成功的嘗試。1808年他還出版過《莎士比亞同時代英國戲劇詩人之范作及注》一書。1810-1820年期間,他的作品很少,但曾於1811年寫過《莎士比亞悲劇》和《霍格斯的天才與特點》兩篇隨筆。他為利·亨特的《反映者》以及《檢察官》等撰過稿,1814年為《評論季刊》寫過一篇關於華茲華斯《遠足》的隨筆。1818年欄目出版了一本他的散文和詩歌總集。1820年-1823年期間,蘭姆定期為《倫敦雜誌》撰稿,在這裡面陸續寫了許多零零散散的隨筆。後於1823年單獨結集出版,命名為《伊利亞散文集》。1833年第二部《伊利亞散文集》出版。他的書信集於1834年由托馬斯·塔爾霍德爵士第一次結集出版;1899-1900年期間,吉農·安吉爾把這部書信集進一步擴充完善。他的詩歌中最著名的是《熟悉的老面孔》,1803年出版的抒情詩《赫斯特》以及1827年輓歌《曇花一現的嬰兒》;1830年的《詩歌選集》里也有許多優秀的格律詩和抒情詩。1797-1823年期間,蘭姆同姐姐一起住在倫敦(先後在彭頓、南安普頓大廈、修道院、考文垂花園等地居住過),1823年移居艾斯林頓,1827年到恩費爾德,1833年搬到埃蒙特,在那裡一直到逝世,最後也被埋葬在埃蒙特。
作品簡介
蘭姆的文學寫作大部分是在下班之後業餘進行的。他寫過詩歌、傳奇、劇本、莎劇論文。美術評論,還和瑪利合寫過一部《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我國解放前的中譯本曾叫作《莎氏樂府本事》)--這原是為英國兒童寫的通俗讀物,現已成為全世界莎劇初學者必讀的入門書。
1818年,蘭姆43歲,出了兩卷《文集》,打算"封筆"了。但是《倫敦雜誌》的一位有眼光的主編向他約稿,文章內容和形式都不限,月出一篇。這對一個作家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機遇。蘭姆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寫出自己最熟悉、最高興寫的東西。於是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亞"作為筆名,陸陸續續發表了大小六十多篇隨筆散文.以後出版成為兩本書,即《伊利亞隨筆》(1823)和《伊利亞續筆》(1833)--這是蘭姆最重要的代表作。
蘭姆早期早期詩歌作品大多不成功,只有《曇花一現的嬰兒》是他最優秀的詩篇。他曾與姐姐瑪麗合著的《莎士比亞故事集》深受兒童讀者歡迎,但書中敘述多為情節,精妙之處無法體會。
創作生涯
蘭姆的作品分為三個創造時期。早期也就是第一時期的傑作有1796年在柯勒律治的《無所不談》上署名為C·L的一些詩作,1798年的浪漫詩《蘿莎蒙德·格雷》,戲劇詩作《約翰·伍德維爾》,還有一些並不十分成熟的散文作品和詩歌作品。第二時期作品主要是一些文學評論,1807年同瑪利合著的《莎士比亞故事集》,蘭姆寫的是悲劇部分,而姐姐瑪麗寫的是喜劇部分,這部作品通常被認為是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該作品針對的主要是小孩,但姐弟倆採用伊麗莎白時代的文學形式寫出來的故事非常深刻,以致當時的男女老少,都對他們寫的新莎翁故事集很感興趣。直到現在,他們寫的"莎作"仍被視為英國文壇上最好的故事集。1808年他的《莎士比亞同時代戲劇詩人之范作及注》問世。該作品進一步發揚了柯勒律治評論的傑出之處,並對後來濟慈的詩歌風格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第三階段主要是蘭姆關於人生的一些評論,主要收集在1823年的《伊利亞散文集》和十年以後出版的第二部《伊利亞散文集》中。這些優美的隨筆早在1820年的新《倫敦雜誌》就開始與讀者見面,並且一直持續了好多年,涉及的主題有《烤豬論》、《古瓷》、《掃煙囪童工贊》、《不完美關懷》、《耳論》、《貝特太太的牌觀》、《麥基·恩達》、《餐前優雅》、《夢中兒女》以及其它隨筆,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這些作品都是即興之作,但都反映了倫敦當時人們的輕鬆的生活百態,類似一個不愛說話的小男人在倫敦擁擠的街道東瞧西逛一樣。在我們上面提到的第一部和後來一部散文集中,在《烤豬論》和《夢中兒女》中蘭姆把他的幽默和哀怨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學特點
蘭姆的這些隨筆內容多種多樣:或寫他青少年時代的往事,或寫他的親人朋友,或寫他做小職員的辛苦生涯,或寫他忙中偷閒的小小樂趣,或漫談他讀過的書、念過的詩、看過的戲、認識的演員,或寫倫敦的街景市情,還寫乞丐、掃煙囪的窮孩子,寫書呆子、單身漢和酒鬼,等等。他的筆法是敘事、抒情、議論互相穿插,使用的語言是白話之中夾點文言,情調亦莊亦諧、寓莊於諧,在諧謔之中暗含着個人的辛酸。
從文學史的角度說,蘭姆的隨筆屬於英國浪漫派文學運動的一個分支。從思想上擺脫理性主義的約束,追求個性和感情的解放;從創作方法上擺脫古典主義的限制,追求"我手寫我心"--在這些根本方面,蘭姆和其他英國浪漫派作家並無二致。但不同之處在於:當其他浪漫派作家(如華慈華斯)以農村、大自然。崇高理想、熱烈愛情當作自己的匯歌對象時,蘭姆在自己的隨筆里卻以倫敦的城市生活為自己的描寫對象;他從城市的芸芸眾生中尋找出有詩意的東西,賦予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一種浪漫的異彩。美國學者安妮特·魯賓斯坦博士指出:蘭姆是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職員、教員、會計、僱傭文人等中下層"白領工人"的代言人。
蘭姆的隨筆細膩、老套但又給人以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儘管這些作品都是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評論,但無一不是其個人對生活的深刻體驗。換句話說,這些作品就是蘭姆本人及人性的生動寫照。蘭姆從他自己寫起,以純粹的個人心境和體驗開始,沒有一絲一毫的自大和武斷,引導讀者認識他所理解的生活和文學。在他的作品裡,個人興趣和大眾興趣得到了完美結合,罕見的古老風格同古怪的幽默在其作品中水乳交融,也正是這些使得他的作品非同凡響。他的作品繼承了阿狄生、斯蒂爾等英國第一代隨筆作家的優良傳統,但相對於他之前的作家來說,蘭姆的作品人文關懷更深更廣,幽默更精微。
人物評價
批評家貝雷爾說:"蘭姆知道自己神經脆弱,又深知自己一生中所要承受的沉重負擔,所以他拚命躲進那些瑣事裡,有意裝傻,以免由於激動而變成瘋子。"他有他的苦衷。儘管如此,蘭姆一生中對於社會下層的窮困者、弱小者、婦女、兒童和殘疾人始終懷着真摯的同情,對於他那些處於逆境之中的思想激進的朋友,如葛德文、亨特和赫茲利特等,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友誼,並盡力給予支援幫助。這種感情,從他的隨筆的字裡行間時時可以覺察出來。
此條目缺少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9月20日) |
- ↑ 查爾斯·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