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姓
柯姓,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或以先祖名字為氏,或以邑為氏。遠在黃帝時期,黃帝後裔仲雍的五代孫吳國國王名叫相,因與諸侯會盟柯山,故號柯相。吳國柯盧是柯相的曾孫,其後代遂以"柯"字承接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柯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164位。人口主要分布於中國的西南、西北、東北各地。2013年4月,根據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過對"全中國13.3億人口的姓氏數據庫(2008-2010)"的綜合分析,柯姓人口總數106萬,中國全國排名145位。
柯姓名人中,古代有北宋朝散大夫柯述、南宋梅州知州柯宋英、元朝畫家柯九思、清代醫學家柯琴,近代有柯劭忞、柯仲平、柯慶施等。
目錄
姓氏源流
①柯姓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柯虜(盧),以先祖名字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吳國的第二任君主,為周武王的叔父,與周氏、吳氏、蔡氏等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會諸侯於柯山,柯相仕周為大夫,同與其會,當時指山為姓。吳國傳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孫柯盧,襲封吳伯,為吳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為了紀念曾祖父柯相會諸侯柯山之盛典,確定本氏家族後裔正式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柯氏,尊柯相為得姓始祖,史稱柯氏正宗。
②源於姜姓,出自齊國始君姜子牙的後裔子孫,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周莊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魯國攻衛國,奪取了衛國的柯邑(今山東東阿)。到了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襄公姜諸兒打着為衛國討公平的理由,與魯國之間展開了"乾時之戰",奪回了柯邑。為此,第二年齊、魯兩國之間又爆發了著名的長勺之戰,結果齊軍在魯國大夫曹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謀下大敗。周莊王八年(齊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衛國發生了內亂,齊襄公姐姐宣姜的兒子衛惠公姬朔被衛國左右公子趕出國境,遂求救於齊襄公。齊襄公聯合了宋、魯、陳、蔡四國共同出兵討伐衛國,誅殺了衛國的左右公子,衛惠公得以復辟。乘此機會,齊襄公占據了衛國的柯邑,成為齊國的一個城邑。
其後,齊襄公將柯邑封給自己的一個兒子,其後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柯氏,世代相傳。
③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期國柯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柯,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部,原來是衛國的一個邑,還有一個大湖,稱柯澤,後為齊國吞占。
④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辯證》《後魏•官氏志》中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鮮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至二十年(493-496)遷都洛陽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皆改漢姓為柯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
⑤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柯陵,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柯陵,是春秋時期鄭國西部地名。周簡王姬夷十一年(晉厲公姬壽曼七年,楚共王熊審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農曆六月,晉厲公為了與楚共王爭奪霸主之權,邀集了齊、魯、宋、衛、曹等諸侯國在鄭國的柯陵會盟,計劃聯合攻伐楚國,史稱"柯陵之會"。 "柯陵之會"後,鄭國所轄柯陵的大夫即以此歷史事件為姓氏,稱柯陵氏,後裔子孫省文簡化為單姓柯氏,世代相傳至今。
⑥源於職業,出自春秋時期職業工匠柯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戰國乃至漢朝時期皆稱"柯工"、或簡稱"柯"。柯,實際上就是斧柄。 在柯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柯氏,世代相傳。
⑦源於羌族,出自漢朝時期羌族部落首領之後裔,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漢朝時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領)的稱呼"柯最",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在後來的鮮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稱部落首領為"柯最"者,與其他稱謂如彌加、闕機、素利、槐頭、闕居、慕容等地位相當,其後代子孫皆稱柯氏至今。
⑧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稱克哷特氏,世居錫喇穆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rutHala。清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柯勒特氏多冠漢姓為柯氏、包氏等。
⑨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黑龍江志稿•人物誌》等的記載:
滿族葛哲勒氏,亦稱格哲氏,滿語為GejeleHala,漢義"刨平(木頭)",人口甚少,世居黑龍江北岸流域,所冠漢姓即為柯氏。
滿族柯齊禮氏,亦稱科奇哩氏、郭齊里氏,滿語為Keciri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阿庫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即為柯氏。
世系傳承
元始祖:黃帝。公孫軒轅,生於姬水改姓姬,死於荊山(江南)葬於橋山後改龍門(陝西黃陵)。
先始祖:后稷。黃帝第五世孫,原姓姬名棄。性好耕耘,堯舜禹皆授以農師傳代,官階后稷,以教民馴養種植為主,從遊牧進入農耕。史稱讚他:"奠定姬周根基,紮下五千年農業國的基礎"。
太始祖:古公亶父。倡仁行義,修后稷之業,為免除子民受殺戮之災,攜私屬徙於歧下(陝西天柱)舉國老幼遂之歧下,他國聞者亦多歸之,所以古公派下傳四十姓氏。周文王姬昌是古公的幼孫有軒偉氣質,王者風度,昌為季歷之子,季歷卻排行幼弟、欲授以王位恐不合傳統。季歷的長次兩兄,乃有三次遜國讓位的美談,孔夫子歌頌這是至德之行。
傳世始祖:仲雍(即虞仲)。古公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二人為了成全幼弟繼位以傳文王,便借採藥為名而遁跡深山,再次逃赴長江口梅里,國號句吳。孔子曰:"三以天下讓可謂至德也矣",兄死無子,仲雍繼立。為傳世柯氏始祖。
得姓始祖:柯相。是吳王仲雍六世子。周武王會諸侯於柯山,相乃指山為姓,郡受濟陽(濟陽古郡在今蘭改縣東,豫、魯、皖、蘇四省交界處),濟陽是柯氏的"郡望"。
定姓始祖:柯盧。吳王九世子,為紀念得姓之舉而確定以柯為姓,盧的長子周繇繼吳王十世子位,次子柯能字相卿,為柯氏立姓始祖,已三千年了。 [1]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期為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為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因為柯盧世居濟陽郡崇德鄉節孝里(今河南蘭考),因此與蔡氏同稱"濟陽衍派"。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唐朝時期將"溏"改"塘",遂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併為杭縣。
齊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濟陽堂:以望立堂。
錢塘堂:以望立堂。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青州堂。
異鵲堂:以典故立堂。
研究考證
《廣韻》:柯氏,吳國國君柯盧之後。
《魏書•官氏志》:柯拔氏改為柯姓。 古代羌族、鮮卑族中都有柯姓,其後代子孫亦稱柯氏。
《姓氏考略》:羌及鮮卑俱有柯姓。
《路史》(南宋):齊太公(姜尚)其後有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