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柯棣華
原文名 Kwarkanath S. Kotnis
出生 1910年10月10日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紹拉浦爾市
逝世 1942年12月9日
國籍 印度共和國
別名 柯印華,德瓦卡納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
職業 醫生

柯棣華,印度人,著名醫生,國際主義戰士。1910年出生於印度孟買,1938年隨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

1942年12月9日凌晨,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的柯棣華因癲癇病發作在河北唐縣逝世,年僅32歲。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1]

目錄

人物生平

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Kwarkanath S. Kotnis 1910年10月10日 - 1942年12月9日),出生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紹拉浦爾市,家庭出身屬於較高的種姓,但由於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並不富裕。他的母親有殘疾,父親有民族解放思想,幼年時即隨同父親參加抵制英國貨的鬥爭。後來考入孟買著名的G.S.醫學院,因為參加反對英國殖民者的鬥爭,被迫輟學。又以頑強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學,終于于1936年從孟買助學醫學院畢業並考取英國皇家醫學院。

二戰爆發後,他沒有去英國上學,參加了巴蘇大夫領導的一個五人援華醫療隊,於1938年到中國,為國民革命軍救助傷員,他感覺國軍並沒有全力抵抗日本侵略軍。於是在1939年2月前往延安,參加了八路軍醫療隊,在晉察冀邊區全力搶救和日本軍隊作戰的傷員,並以自己的身體試驗治療當時在邊區流行的傳染病。

1941年接替犧牲的白求恩大夫,成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院長。

1941年他和衛生學校的教員郭慶蘭結婚,婚後生有一子,由當時晉察冀邊區司令聶榮臻起名為柯印華。柯棣華於1942年7月7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由於癲癇病發作,在前線逝世,年僅32歲。

1949年將他和白求恩大夫安葬在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陵園中惟有的兩座雕像是他和白求恩大夫。

事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沉睡的中國覺醒了。中國軍民拿起武器,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應中國紅軍總司令朱德的請求,決定派一支小型醫療隊到中國去,表示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這一決定,得到了印度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和熱烈響應,僅報名參加援華醫療隊的醫務人員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柯棣華在這一天申請並加入由他和愛德華巴蘇華等5位醫生組成的赴華醫療隊。

1939年11月4日開始,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的同伴們,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走遍了晉東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數次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在戰爭環境中,他們和抗日軍民一起,過着艱苦的生活,但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餘次手術,診治了2000餘名傷病員。[2]

當百團大戰進入第二階段,晉察冀軍區進行淶水戰役時,柯棣華奉軍區司令部之命,出發去軍區的南線,負責陣地救護工作。在13天的戰鬥中,他接受了800餘名傷病員,其中施行手術的達558人。由於不斷地戰鬥,傷員也就不分晝夜陸續的後送,他3天3夜未曾睡覺,始終以最大的熱情,堅守崗位。[3]

1938年6月29日,他在孟買申請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1942年12月9日,他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於河北省唐縣葛公村,時年32歲。

人物評價

國際主義精神的代表——柯棣華

1942年夏,柯棣華的癲癇病發作。聶榮臻鑑於敵後醫療條件太差,勸他去延安或回國治病,他卻不顧危險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寫講義時突然發病,不幸逝世,年僅32歲。毛澤東主席為柯棣華寫了輓詞:「……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視頻

柯棣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