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柳江大橋

來自 柳州網 的圖片

柳江大橋,又名「柳江一橋」,位於柳州市中心城區,北起城中區龍城路,南接魚峰區魚峰路,由中國著名橋樑設計大師林元培先生於1963年主持設計。橋樑全長608.04米,1968年10月建成通車,是柳州市區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橋。自1968年建成通車以來,柳江大橋已經走過半個世紀的春秋。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柳江大橋

設計師:林元培

橋樑規模:長608.04米、寬20米

開通日期:1968年12月26日

外文名:Liujiang Bridge

設計單位: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

竣工日期:1968年10月

橋樑名稱:柳江大橋(柳江一橋)

建成時間:1968年12月26日

道路走向:南北

橋樑全長:608.04米

建設歷史

柳江大橋建設歷經26年,1942年1月,當時的柳州市政建設委員會成立了橋工處籌辦建橋事宜,將全市所有城基公地標賣籌款,還僱請廣西橋樑勘探隊測量,後因各種原因未能實施。

1958年,市委號召全市人民開展捐款等社會贊助活動,籌得捐款200多萬元。隨後成立柳江大橋籌建處,按連續鋼桁架結構橋型方案施工,於1959年將水中2個雙柱式橋墩建出水面,當時因需3700噸大型進口鋼材無法解決而停工。

在之後的5年時間裡,有關設計單位又設計出數個橋型方案,因中間橋墩地質差等原因未能採用。 「1960年,曾經有蘇聯專家來看過,說你們要在柳江上建大橋,得請波蘭的地質專家、匈牙利的懸空專家。」

1963年,該橋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設計,由中國著名橋樑設計大師林元培先生主持設計,時任市政院副總工程師的劉作霖擔任了柳江大橋的總設計師。

1964年12月,國家計委、建工部批覆同意在原橋址上修建120米跨徑預應力混凝土T型懸臂加吊梁的橋型方案。參與施工的上海基礎公司承擔水下部分及主橋墩的施工,五公司承建引橋、立交橋和整個橋面,由董禮奎主持施工,柳州市市政工程處技術員參與了大橋指揮部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柳江大橋差點被改建。 「當時有人說要改為雙曲拱橋,有人說把橋寬從20米改為15米就夠了;有人還批判建柳江大橋是撿洋人的拐棍,是洋人的第十二代孝子賢孫。」 由於種種阻力,大橋停工了26天。直到1966年8月4日,傳來了南寧一座雙曲拱橋垮塌、死傷30多人的消息,指揮部才決定繼續T型懸臂加吊梁體大跨度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的方案。柳江大橋又得以繼續開工。沒多久,大橋指揮部總指揮、辦公室主任等有職務的領導都陸續被抓去批鬥,剩下一些技術人員成立了大橋建設指揮部革委會,推選吳潤富做總指揮。一個月後,改由軍代表任總指揮。

經過兩年9個月的艱苦奮戰,柳江大橋終于飛架在柳江河上,將柳江兩岸緊密連在一起,成了柳州市區內的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橋。1968年10月大橋竣工。為了紀念毛澤東誕辰,1968年12月26日宣布大橋完工並舉行剪彩儀式。

從1968年12月26日柳江大橋通車至今,40年來,柳江上已經建好和在建的各種類型的跨江大橋共有18座。一座座大橋,為柳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出行方便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橋樑數據

大橋全長608.04米,橋寬20米。主橋長408.19m,由3個T構和掛梁組成,最大跨度124m,掛梁長25m。橋寬20m,採用雙箱雙室截面與三向預應力配筋。下部結構利用原擬採用的120m鋼桁架連續梁橋的橋墩,加固改建而成。大橋耗用國產鋼材1515噸,水泥6081噸,耗資727.52萬元。

柳江大橋位於柳州市中心,現分單雙號通行。

榮譽

柳江大橋是林元培參與設計的第一座大橋,橋的主跨度約124米,是全國第一座T型鋼構橋。是中國採用懸臂澆築法建成的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T型剛構城市橋。是當時中國第一,世界第十三的先進方案。該橋橋面結構獨特,施工工藝先進,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該橋的建成結束了柳州以浮橋為交通橋的歷史,為柳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