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简介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和驻操营镇。柳江盆地内分布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质地层,具备三套地层、三大岩类、六大不整合面、众多古生物化石以及丰富的地质构造现象和地貌类型,系统完整记录了25亿年来地理环境变迁、地壳演化、生物进化的历史,被学术界誉为“ 地学百科全书” 。主要特色为古生物化石、地层遗迹、岩溶地貌、花岗岩地质地貌,号称“ 地球地质博物馆” 、“地学研究的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2002年,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被批准建立,是中国第二批33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1]。地质公园及其外围有岩溶作用形成的溶洞、象鼻山、天井、石崖、溶沟等等,有流水作用形成的跌水、离堆山、河流阶地等等,有海洋地质作用形成的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沟槽、海蚀洞穴、海蚀海积阶地、波切台、大潮坪等等,以及其他地质遗迹。可概括为:距今25到16亿年间混合花岗岩构成北戴河、山海关旅游区的地质背景,距今5.4到2.5亿年间古海洋沉积的石灰岩形成象鼻山、溶洞等岩溶地貌,距今2.5亿到6500万年间中生代花岗岩山体形成山地旅游景观,现代海洋地质作用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沿海沙丘和泻湖,以及各种海蚀、海积地貌景观。
1869年,李希霍芬来柳江盆地开展煤田地质调查,1919年,刘季辰、叶良辅等人建立亮甲山组层型剖面,1922年,德国地质学家马底幼在柳江盆地研究柳江灰岩、砂岩。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60周年大会在北戴河召开并考察柳江盆地。1993年,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将柳江盆地作为专程考察路线。2000年,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在秦皇岛举行。柳江盆地是大中专院校地质、地理、资源、环境、工程建筑等专业的实习基地,是中国地质类高校教育实习基地及地学科研单位研究基地,又被称为“地质教育第二课堂”、“哺育地学人才的摇篮”。1923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孙云铸率杨钟健等五名学生来柳江盆地开展野外地质实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70多所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在秦皇岛开展专题研究和教学实习。曾来柳江盆地的知名研究人员有李希霍芬、翁文灏、丁文江、孙云铸、刘季辰、叶良辅、马底幼、黄汲清、程裕淇、张文佑、陈国达等等。
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国办发〔2005〕40号)[2],同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新建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等1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意见,并予发布。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此新建。
视频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柳江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建立,新浪,2002-09-09
-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等17处新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国办发〔2005〕40号,中国政府网,200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