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门
格子门,也称为格扇,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在殿阁,民居房屋安装的戴格眼供采光的木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东亚地区的传统建筑也受中国影响而有格子门。宋李诫《营造法式》[1]和元代薛景石《梓人遗制》中都称为格子门,清代称为格扇。一般房屋每间安装四扇高六尺至一丈二尺的格子门,狭窄的稍间安装两扇格子门就够了;如在檐额或梁柎下,则安装六扇双腰串格子门。
格子门横拉式和推拉式两种,中国的格子门在宋代或之前的多为横拉格子门,后来推拉式格子门普及。日本称格子门为格子户,近古较为流行横拉式格子门,称为障子,但亦有推拉式格子门。朝鲜传统建筑外门多用推拉式格子门,室内房门亦有横拉式。
格子门分三个部分。中间一横条在宋代称为腰串(清代称为索腰,日语称为中栈)、腰串之上留格眼,腰串下安装障水板(日语作腰板)。除腰串外,格眼约占门高的三分之二,障水板占三分之一。明代的格子门,为了增加亮光,格眼与障水板的比例增加到七比三或八比二。日本、朝鲜式格子门有部分没有障水板,只有腰串,腰串上下皆为格眼;也有些亦有些整扇门都是格眼,没有腰串和障水板。亦有些只有障水板、格眼,没有腰串。日本称有障水板、腰串的推拉式格子门为栈唐户,有障水板的横拉式格子门则称为腰付障子。
有些格子门的格眼没有任何覆盖物,古代的格子门有些会糊上纸或牡蛎壳片,可遮光和挡风。近现代有些格子门的格眼以玻璃覆盖,也有些以化学纤维代替纸张作为覆盖。
目录
中國格子門樣式
宋代格子门样式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將格子门樣式按格眼和桯的式樣分為以下几类:
- 四斜逑文上出條桱重格眼 四桯破瓣雙混平地出雙線
- 挑白毬文格眼 四桯四混中心出雙線
- 通混出雙線方格眼 四桯通混壓邊線
- 麗口絞瓣雙混方格眼 四桯通混出雙線
- 平出線格子門四桯破瓣攛尖
- 通混壓邊線四攛尖方格眼
- 四混出雙線方格眼四桯破瓣單混平地出單線
- 四直毬文上出條桱重格眼四桯四混出單線
“混”是指格子门的周边木条截面的形状成半椭圆形,通混指截面是一个完整的半椭圆形,双混指木条上有两道混。线是小混。破瓣指截面的一角缺进一块。
明代格子门样式
- 柳条式
- 柳条变人字式
- 人字变六方式
- 柳条变井字式
- 井字变杂花式
- 玉砖街式
- 八方式
视频
格子门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历史上水准最高的建筑书:《营造法式》 ,搜狐,2018-12-22
- ↑ 明 计成《园冶》,360个人图书馆,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