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
桂枝湯(中藥方劑)
桂枝湯,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辛溫解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功效。主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產後或病後低熱、妊娠嘔吐、多形紅斑、凍瘡、蕁麻疹等屬於營衛不和者。
目錄
基本信息
藥品名稱:桂枝湯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主要適用症:降低下丘腦中前列腺素E2和CAmp的含量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主要用藥禁忌: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劑型:注射
運動員慎用:慎用
歌訣
太陽中風桂枝湯,芍藥甘草棗生薑 解肌發表調營衛,啜粥溫服汗易釀。
組成
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
用量
功用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用法
上五味,(口服)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現代用法:水煎服,溫服取微汗)。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1]
方義
本方證為風寒傷人肌表,腠理不固,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療以解肌發表 調和營衛為主。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薑辛溫,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益氣補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棗相合,還可以升騰脾胃生髮之氣而調和營衛,所以並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一為使藥,調和諸藥。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
配伍特點
桂枝辛溫,辛能散邪,溫從陽而扶衛,故為君藥。芍藥酸寒,酸能斂汗,寒走陰而益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散中寓斂汗之意;芍藥臣桂枝,是於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營里。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里,且以調和諸藥矣。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
運用
加減化裁
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疏散風寒;體質素虛者,可加黃芪益氣,以扶正祛邪;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禁忌
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均當忌服,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2]
附註
桂枝加葛根湯
- 組成:桂枝(去皮)6g,芍藥6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葛根12g。
-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 功用:解肌發表,升津舒經。
- 主治: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 出處:《傷寒論》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 組成:桂枝(去皮)9g,芍藥9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厚朴(炙 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功用:解肌發表,降氣平喘。
-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後,表證未解而微喘者。
- 出處:《傷寒論》
桂枝加桂湯
- 組成:桂枝(去皮)15g,芍藥9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擘)3枚。
-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 功用:溫通心陽,平沖降逆。
- 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陽病,誤用溫針或因發汗過多而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胸,起臥不安,有發作性者。
- 出處:《傷寒論》
桂枝加芍藥湯
- 組成:桂枝(去皮)9g,芍藥18g,生薑(切)9g,甘草(炙)6g,大棗(劈)3枚。
-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 功用:溫脾和中,緩急止痛。
- 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土虛木乘之腹痛。
- 出處:《傷寒論》
鑑別
上述四方皆為桂枝湯類方,其證之病機以營衛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為共性,故用桂枝湯和營衛、調陰陽。前二方主治證以外感風寒表虛為基本病機,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去濡養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治風寒表虛證兼見肺失肅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氣平喘。後二方因藥量之變化,已由治表之劑變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湯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於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沖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
雜病論中原文
桂枝湯是整本《傷寒雜病論》中應用最為廣泛,使用次數最多,推泛衍生出方劑最多的一個湯劑。以「桂本傷寒雜病論」為例,其中有22條出現了桂枝湯。條目如下:[3]
- 【5.21】濕氣在外,因風相搏,流於經絡,骨節煩疼,臥不欲食,脈浮緩,按之澀,桂枝湯微發其汗,令風濕俱去;……
- 【6.1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6.14】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 【6.16】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予之。
- 【6.25】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府、風池,卻與桂枝湯。
- 【6.26】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脈洪大者,與白虎湯(此處宋本為「與桂枝湯」,但此處歷來爭議甚多,按筆者理解,似應以白虎湯為正,但仍將此條附於此。);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7.11】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 【7.13】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 【7.14】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 【7.22】病人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衛氣不諧也。所以然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也。復發其汗則愈,宜桂枝湯。
- 【7.23】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汗自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 【7.25】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宜桂枝湯。
- 【7.26】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緊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 【7.64】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7.67】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8.42】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其表,後攻其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
- 【9.58】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 【9.64】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虐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大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 【10.14】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 【11.93】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12.19】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
- 【16.1】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嘔,不能食,無寒熱,此為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而在《傷寒雜病論》中,桂枝湯禁忌有三個條目,分別如下:
- 【6.18】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若酒客病,亦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必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註:此條「得之必嘔」與後條「【6.20】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相對應,應多加注意。治療中,可先與黃芪建中湯補之,再與桂枝湯。
- 【6.20】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 【7.32】發汗若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4]
相關閱讀
相關視頻
1.大眾傷寒論 第一課 桂枝湯 2019年04月27日發布
2. 第十一講《傷寒論》桂枝湯的適應症 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