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象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全体紫红色有金属光泽。 卵:椭圆形,长约 1毫米,乳白色。 幼虫:成熟时体长12.5毫米左右,乳白略带黄色,背面拱起,无胸、腹足。 蛹:体长8毫米左右,淡黄色,稍弯曲,头、胸部背面褐色,有长刺毛。
发生规律
1年发生 1代,主要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次年春季桃树发芽时开始出土上树为害,以4月初幼果期,成虫盛发后为害最严重,落果最多。成虫怕阳光,常栖息在花、叶、果比较茂密的地方,有假死性,受惊后即坠落地面或在下落途中飞逃。成虫主要为害幼果,以头管伸入果内,食害果肉。[1]
分布与危害
防治方法
1、捕捉成虫:利用成虫假死性,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树下铺布单摇动树枝,成虫受惊后跌入,然后集中处理。雨后成虫出现最多,效果好。
2、喷药防治:在4月间成虫盛发期,喷80%敌敌畏1000倍液。
3、清除虫果:勤拾落果和摘除树上的蛀果,加以沤肥或浸泡在水中,可消灭尚未脱果的幼虫。
4、地面撒药:春季成虫出土前,在果园树下撒50%西维因粉。 [2]
参考文献
- ↑ 桃树褐腐病,防治要趁早微信
- ↑ 桃象虫的初步观察知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