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
桑兵,教授,現任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孫中山研究所所長。目前主要關注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近代中日關係(以民間團體和學者為中心)等領域。尤其以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為重點。
桑兵 | |
---|---|
歷史學教授 | |
出生 | 1905年1月24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歷史學教授 |
知名作品 |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國學與漢學》 《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
目錄
人物簡介
桑兵教授,現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1987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1992年晉升教授。1999年10月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005年1月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出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叢書》、《清代稿鈔本》。合編《戴季陶辛亥文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晚清民國史的論文百餘篇。近期主要研究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清代以來的學術、大學與近代中國、近代中日關係史等。
個人履歷
桑兵教授198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1983年在中山大學歷史系獲得碩士學位,1988年在華中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7年進入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工作,現任該所副所長和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1999年桑兵教授作為中山大學第一位廣東省特聘教授上崗,在2004年完成聘期後,成為中山大學第一位文科長江學者,也是全國第一位史學長江學者。
2018年8月24日,浙江大學發布《浙江大學關於聘任桑兵為文科資深教授的決定》。文件稱,根據學校有關規定,經相關學院(系)推薦、學校文科資深教授評選委員會評選、校務會議審定,決定聘任人文學院桑兵為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聘任時間自2018年9月起。 [1]
學術研究
桑兵教授長期從事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清代以來的學人與學術、近代中日關係史、大學與近代中國 [2] 的史學與學術研究。他在中國近現代史學科特別是近現代文化史、思想史、學術史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近年來他着重於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近代學術與學人以及庚子勤王運動的研究,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11工程第1、第2期建設項目和985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如「晚清至民國社會與文化」、「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庚子勤王運動與近代政治變革的轉換」、「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清史·典志·教育志》」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出版了《國學與漢學》、《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等四部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著,並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發表了多篇既有創新性、開拓性,又有實證性、科學性的高質量學術論文。
社會評價
桑兵教授對中國近現代史乃至東亞近代史領域的研究有明顯的貢獻,被認為是1990年前後中國大陸歷史研究新潮流的重要推進者之一,引起了歷史學界的廣泛關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在歷次國際學術會議上所作的報告均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論著目錄
專著
1.《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灣:稻禾出版社,1991年;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2.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3. 《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4. 《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5.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7. 《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8.《治學的門徑與取法--晚清民國研究的史料與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5月。
編著
1.《各方致孫中山函電匯編》(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03月。
代表論文
1. 《孫中山與留日學生及同盟會的成立》,《中山大學學報》(文科版),1982年第4期。
2. 《同盟會成立前孫中山與國內知識界》,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孫中山研究論叢》第一集,1983年。
3. 《軍國民教育會若干問題的探討》,中山大學歷史系、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孫中山研究論叢》第二集,1984年。
4. 《孫中山生平活動史實補正(1895-1905)--〈孫中山年譜長編〉編輯札記》,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孫中山研究論叢》第四集,1986年。
. 《留日學生髮端與甲午戰爭後的中日關係》,《華中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
6. 《也談同盟會的成立--與何澤福同志商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7. 《信仰的理想主義與策略的實用主義-論孫中山的政治性格特徵》,《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8. 《論中國教育會》,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孫中山研究論叢》第五集,1987年。
9. 《辛亥時期的學生與國民會--兼論學生與革命黨人的關係》,中山大學編輯部編:《孫中山研究論叢》第六集,1988年。
10. 《1905-1912年的國內學生群體與中國近代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11. 《清末興學熱潮與社會變遷》,《歷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2. 《試論孫中山的國際觀與亞洲觀》,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孫中央研究論叢》第七集,1990年。
13. 《論清末城鎮社會結構的變化與商民罷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14. 《從文明抵制到程序革命--辛亥時期國內學生由愛國走向革命的歷程》,中山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孫中山研究》第八集,1991年。
15. 《清末民初傳播業的民間化與社會變遷》,《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16. 《保皇會暗殺活動試探》,《中山大學史學輯刊》第1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 《民間からみた中國文化と歷史研究の盲點·誤區》,收入溝口雄三等編著:《漢字文化圈的歷史與未來》,東京大修館書店,1992年。
18. 《戴季陶文集の編集狀況について》,《近きに在りて》第22號,東京汲古書院,1992年11月。
19. 《庚子保皇會的勤王謀略及其失敗》,《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
20. 《孫中山の國際觀およびアジア觀試論》,日本孫文研究會編:《孫文與アジア-1990年8月國際學術討論會報告集》[孫中山紀念會研究叢書Ⅱ],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
21. 《孫中山と庚子勤王運動》,日本孫文研究會編:《孫文研究》第15輯,1993年。
22. 《試論孫中山的亞洲觀與國際觀》,《孫中山與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4年。
23. 《1890-1930年代日本在華大眾傳播業》,山田辰雄編:《日中關係的150年-相互依存、競存、敵對》,東京東方書店,1994年。
24. 《20世紀初國內新知識界社團概論》,《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25. 《有用與無用》,《學術研究》1994年第5期。
26. 《永恆與真理--歷史和史學脈絡中的探求》,《中國書評》(香港),1995年1月,總第3期。
27. 《孫中山與傳統文化三題》,《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8. 《辛亥時期戴季陶的對日觀》,《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3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29. 《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第二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台灣)第19期 1995年。
30. 《"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第二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31. 《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散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32. 《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的政治形象》,《辛亥革命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4期。
33. 《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與西學》,《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
34. 《甲午戰後台灣內渡官紳與庚子勤王運動》,《歷史研究》1995年第6期。
35. 《新加坡華僑與庚子勤王運動》,《孫中山研究論叢》第13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
36. 《論庚子中國議會》,《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7. 《新加坡華僑與康梁的保皇運動及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
38. 《伯希和與近代中國學術界》,《歷史研究》,1997年第5期。
39. 《胡適與〈水經注〉案探源》,《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
40. 《從葛蘭言到費正清--本世紀國際漢學的四裔偏向與本部回應》,《東亞史研究》(韓國)1998年第4期。
41. 《陳寅恪與清華研究院》,《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2.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Winter 1998 .
43. 《梁啓超的國學研究與日本》,《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梁啓超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
44. 《黃金十年與新政革命--評介〈中國,1898-1912:新政革命與日本〉》,《燕京學報》1998年第4期。
45. 《日本在中國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梁啓超個案國際研討會述評》,《歷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6. 《胡適與國際漢學界》,《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7. Paul Pelliot and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Spring 1999 .
48. 《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歷史研究》1999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9年第11期。
49.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國際反響》,《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政治大學出版社,1999年。亦編入郝斌、歐陽哲生主編:《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50. 《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的政治形象》,《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1999年。
51. 《近代日本留華學生》,《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52. 《陳季同述論》,《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3. 《陳垣與國際漢學界--以與伯希和的交往為中心》,《勵耘學術承習錄》,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54. 《陳寅恪與中國近代史研究》,《陳寅恪與20世紀中國學術》,淅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 《陳寅恪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第6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6. 《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7. 《東方考古學協會述論》,《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
58. 《廈門大學國學院風波--魯迅與現代評論的衝突的餘波》,《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5期。
59. 《胡適與孫中山--以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革命關係為中心》,《國父紀念館館刊》2000年第6期。
60. 《先鋒與本體的衝突-壬寅潯溪公學第二次風潮述論》,《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第3輯。
61. 《近代學術轉承--從國學到東方學》,《歷史研究》2001第3期。
62. 《陳炯明事件前後的孫中山與胡適》,《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63. 《教學需求與學風轉變--近代大學史學教育的社會科學化》,《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64. 《庚子勤王前後的岑春煊與保皇會》,《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65. 《日本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66. 《保皇會的宗旨歧變與組織離合》,《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67. 《章太炎晚年北游講學的文化象徵》,《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
68. 《梁啓超的東學、西學與新學--評狹間直樹〈梁啓超·明治日本·西方〉》,《歷史研究》2002年第6期。
69. 《近代中外比較研究史管窺--陳寅恪〈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解析》,《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70. 《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孫中山對新文化派的回應》,《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71.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術視差與胡適的學術地位》,《歷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2. 《保皇會港澳總局與勤子運動》,《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3. 《憶勝粦師》,中山大學歷史系編、孫中山研究所編:《陳勝教授紀念集》(內部發行),2004年。
74. 《盜匪與庚子勤王運動--南海西樵巨盜區新》,《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4年第2輯。
75. 《萬變不離其宗》,《理論與方法: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及其他》筆談,《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76. 《拒俄運動與中等社會的自覺》,《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77. 《二十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史學會》,《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
78. 《晚清民國的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此文是"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叢書的解說。
79. 《從眼光向下回到歷史現場--社會學人類學對近代中國史學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80. Chinese History Societ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Spring 2005 .
81. 《晚清民國的知識與制度體系轉型》,《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1期。
82. 《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年度報告·歷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83. 《中國思想學術史上的道統與派分》,《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84. 《興亞會與戊戌庚子間的中日民間結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85. 《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劇名伶田際雲與清季的維新革命》,《學術月刊》2006年5月號。
86. 《傅斯年與抗戰時期的中國史學會》,收入《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87. 《排日移民法案與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演講》,《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6期。
88. 《抗戰時期國民黨對北平文教界的組織活動》,《中國文化》第24期,2007年春季號。
89. 《蓋棺論定"論"難定:張之洞之死的輿論反應》,《學術月刊》2007年8月。
90. 《傅斯年"史學只是史料學"再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91. 《以通史的眼光撰寫和閱讀近代史》,《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92. 《〈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史〉解說》與《〈近代中國學術批評文選〉解說》,《史學月刊》2007年第10期。
93. 《近代中國的新史學及其流變》,《史學月刊》2007年第11期。
94. 《學人寄語》,《中國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秋季號。
95. 《盲人摸象與成竹在胸:分科治學下學術的細碎化與整體性》,《文史哲》2008年第1期。
96. 《1948年中山大學易長與國民黨的派系之爭》,《學術研究》2008年第1期。
97. 《理解本意 尋繹演化--本期專欄導言》,《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98. 《晚近史的史料邊際與史學的整體性--兼論相關史料的編輯出版》,《歷史研究》2008年第4期。
99. 《"了解之同情"與陳寅恪的治學方法》,《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期。
100. 《金毓黻與南北學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101. 《抗戰時期國民黨策劃的學人辦報》,李金銓主編:《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2. 《近代中國國字號事物的命運--本期專欄解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
103. 《求其是與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的啟示》,《中國文化》2009年春季號(第29期)。
104. 《問題與主義--本期欄目解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105. The boundary of source materials for recent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integrity of historiography: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ese, Voume 4 Number 4 December 2009.
106. 《解釋一詞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本期欄目解說》,《學術研究》2009年第12期。
107. 《近代の日本人中國留學生》,大里浩秋,孫安石 編著:《留學生派遣から見た近代日中關係史》上制,御茶の水書房2009年3月。
108. 《近代中國研究の史料と史學》,飯島涉、久保亨、村田雄二郎編:《シリーズ20世紀中國史4·現代中國と歷史學》,東京大學出版會2009年10月。
109. 《大學與近代中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110. 《南潯·湖社與國民黨--南潯與近代中國之二》,(日本)《東方學報》第85冊(2010年3月)。
111. 《中國近現代史的貫通與滯礙》,《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12. 《分科的學史與分科的歷史》,《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113. 《近代廣東學術因緣》,《學術研究》2010年第7期。
114. 《文與言的分與合--重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10期。
115. 《近代"中國哲學"發源》,《學術研究》2010年第11期。
116. 《近代學術的清學糾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117. 《民初"自由"報刊的自由觀》,《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118. 《國民黨在大學校園的派系爭鬥》,《史學月刊》2010年第12期。
119. 《比較與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120. 《辛亥革命的再認識》,《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3期。
121. 《華洋變形的不同世界》,《學術研究》2011年第3期。
122. 《中西文化關係的隱與顯》,《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123.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體性》,《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124. 《民國學人宋代研究的取向及糾結》,《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125. 《康有為的不變與梁啓超的善變--史料解讀與史事探究》,《學術研究》2011年第11期。
126. 《陳寅恪的西學》,《文史哲》2011年第1期。
127. 《走進新時代:進入民國之共和元年--日記所見親歷者的心路歷程》,《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128. 《科舉、學校到學堂與中西學之爭》,《學術研究》2012年第3期。
129. 《清季變政與日本》,《江漢論壇》2012年第5期。 [3]
科研項目
1. 2001-2004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庚子勤王運動與近代政治變革的轉換"。
2. 2002-200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
3. 2002 - 2006年,主持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基金項目重大課題,"晚清民國的教育政策與社會變遷"。
4. 2003-2005年,中山大學211工程第2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國文化與近現代社會變遷。
5. 2004-2012年,主持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項目,"清史·典志·教育志"。
6. 2005-2011年,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
7. 2009-2012年,中山大學211工程第3期,"近代知識與制度轉型下的中國與世界"。 [4]
獲獎情況
1. 1997年1月,被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2. 1997年9月,被評為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
3. 1999年9月,獲得廣東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榮譽稱號。
4. 2001年12月,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先進個人優秀獎。
5. 2006年4月,榮獲"中山大學第二屆校級教學名師"。
6. 2007年4月,《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獲廣東省哲學社會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7. 2009年9月,榮獲教育部"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學術交流
先後赴東京亞細亞大學、京都橘女子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中研院近代史所、台灣政治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訪問研究或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