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使瀕危的景泰藍大放異彩

梁思成林徽因

來自網絡的圖片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使瀕危的景泰藍大放異彩很多人都知道,著名建築家梁思成為了挽救北京的古城牆而奔走呼號,卻最終未能如願;但是人們卻不知道,梁思成夫婦還曾經為了挽救一種國寶級的手工藝而殫精竭慮,最終使之走出了瀕危的境地而大放異彩,成為享譽世界的工藝瑰寶,它就是國家級非遺——景泰藍[1]

位於景泰橋南的北京市琺瑯廠里有國內唯一的一座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在這裡,大家可免費參觀景泰藍製作工藝過程,並在大師、高級技師的指導下,親自動手參與景泰藍掐絲、點藍工藝學習互動。在博物館裡細細瀏覽,如同漫步於數百年的歷史長廊,比這些工藝珍品更加讓人感動的,是幾代大師挽救、恢復、傳承景泰藍的故事。

目錄

梁思成夫婦成立「搶救小組」

景泰藍又叫銅胎掐絲琺瑯,它集歷史、文化、藝術和獨特傳統工藝於一身,製作工藝融匯了中國的傳統繪畫、吉祥裝飾、金屬雕鏨、寶石鑲嵌以及冶金鍛造、玻璃熔煉等技術,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集大成者。

這一工藝自元朝晚期由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很快便進駐「宮廷」。這種以金屬與琺瑯工藝相複合的手工藝製品,深受皇帝的鐘愛,到了明景泰年間,這一工藝更加成熟,加之當時的製品底色多為寶石藍或孔雀藍,故此得名「景泰藍」。由於歷代皇帝的推崇,在明朝的「御用監」、清朝的「造辦處」都設有製作御用琺瑯的作或廠。在中國歷史上,不曾有任何一種器物能像景泰藍一樣只供皇室專享。因此,從明到清中期以前,景泰藍都是官辦且為宮廷供奉,直到清朝後期才出現民辦琺瑯作坊,景泰藍出口海外,大受歡迎。

上世紀四十年代,由於多年戰亂,民不聊生,景泰藍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使琺瑯成本不斷提高,加之海運匯價昂貴,致使琺瑯藝人的生活難以為繼,從業人員銳減,整個景泰藍行業岌岌可危。1949年,北京有大小景泰藍作坊200餘家,最大的不過二三十人,小的只有兩三個人,從業人員不足千人。當時的景泰藍生產仍沿襲一家一戶的作坊模式,規模很小,工人大都在低矮、昏暗的破舊棚屋內從事手工操作,這項紅極一時的手工藝已經處於瀕危的境地。

為挽救這一民族傳統工藝,1950年北京市工業局局長張錦成委派北京特種工藝公司(即外貿出口公司)領導到清華大學聘請梁思成、林徽因做顧問,指導工藝美術創作設計。於是,梁、林二人在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工藝美術搶救小組」,從此與景泰藍結緣。

林徽因極鍾愛景泰藍,她描繪景泰藍有「古玉般溫潤、錦緞般富麗、宋瓷般自然活潑的特質」,她和她的學生們為了挽救這項民族手工藝開始了不懈的努力。

清華大學的景泰藍搶救小組成員還有錢美華、常沙娜、孫君蓮、高莊、莫宗江等人。當時,北京僅存的幾家作坊和景泰藍廠子大都處於倒閉邊緣,新老藝人青黃不接,圖案單調,缺乏創新。而要拯救這一瀕臨滅絕的民族藝術,最關鍵是調整生產結構,全面更新設計,才能起死回生。

當時用於景泰藍的圖案只有荷花、牡丹花和勾子蓮等幾種,幾百年來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而中國的裝飾圖案始終是在千變萬化中發展着。林徽因找出了珍藏的歷代裝飾圖案,讓大家學習研究。後來她又帶着學生多次到景泰藍作坊調查研究,從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一道一道工序跟着老藝人們幹活,熟悉每一個工藝流程,細心觀察各道工序的操作,了解景泰藍的工藝特點,提出改進方案,設計了新的紋樣和色彩圖,並反覆調整修改,然後拿給工人們去試製。

在林徽因的指導下,美術組為景泰藍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突破了以往單調的荷花、牡丹圖。在梁思成的積極倡導下,特藝公司還在崇文門外喜鵲胡同3號成立了研究、製作景泰藍的國營特藝實驗廠,將許多散落民間的景泰藍藝人請進廠參加實驗。當時有幾位老師傅被迫改行拉黃包車了,被請回廠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1951年5月北京市特種工藝品公司召開專業大會上,林徽因代表清華大學營建系作了題為《景泰藍新圖樣設計工作一年總結》報告,把一年來美術小組開展工作的情況、產品設計思路與銷售、景泰藍藝術的發展方向等進行了闡述,後發表在《光明日報》上。

他們的創新設計和搶救工作,引起了國家相關領導的關注和重視。當時,北京正在進行「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和迎接蘇聯文化代表團訪問中國的籌備工作,這兩項國際性活動的禮品和大會美工都交給了美術小組。林徽因帶着錢美華幾人反覆推敲禮品的品種與設計方案,最終他們設計的景泰藍檯燈、煙具、金漆套盒、花絲胸針、敦煌圖案絲巾等確定為贈送貴賓的禮品。這些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受到各國與會代表和來訪蘇聯藝術家們的喜愛,也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讚揚,郭沫若稱「這是新中國第一份國禮」。

錢美華一生堅守林徽因的遺願

1956年,北京市琺瑯廠成立,它是由42家琺瑯作坊合併組成的,1958年,國營特藝實驗廠400多名職工併入國營北京市琺瑯廠,全廠職工達2000餘人。當時設計室負責人正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學生,景泰藍搶救小組的成員,後來成為一代景泰藍大師的錢美華。

初入工廠的錢美華才20歲出頭,她見識到了景泰藍工藝的紛繁複雜。她把車間的每一道工序列出來製成了表,經她統計,車間大工序分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幾十道工序。而每一道流程,又分為很多個細節。當時,為了解景泰藍的發展歷程,梁思成給錢美華推薦了一位老師,他就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沈從文先生。沈從文是着名的考古學家,當時在故宮博物院兼職工作,任陳列部織繡研究組業務指導。

沈從文告訴錢美華,故宮的景泰藍很多,有幾個房間甚至都摞到了房頂,他給錢美華出了個點子讓她去故宮臨摹圖案。因為故宮存放景泰藍的珍寶館一般不對外開放,所以錢美華和故宮工作人員商量好把自己反鎖在裡面,清早進去,晚上出來,一干就是連續十多天,終於掌握了傳統紋樣的規律,找到了不少失傳的圖案。

上世紀50年代末,錢美華大師參與了人民大會堂北京廳的裝飾設計工作,她設計的景泰藍方盒、托盤等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周恩來總理看後非常滿意,評價其作品「樸實大方」。

傳統的景泰藍以藍色為主,然而從錢美華的手中,景泰藍的色彩開始變得越來越豐富。1950年前後,敦煌壁畫來到北京做展覽,錢美華發現,敦煌壁畫有很多裝飾色彩的特點,顏色都是複色,不是大紅大綠,很適合現代人的審美。她為此指導工廠分配來的兩名美校學生進行配色,並與釉料車間的技術人員一道開發出了很多新的釉色,有珊瑚紅、碧玉這樣的仿寶石色,還有國畫裡的花青色,其中一種顏色叫「地兒綠」,似透非透,藍中透綠,很美。景泰藍從最初的六七種顏色,到後來的二十多種,經過幾代大師的反覆調配實驗,如今電腦光譜的色彩在景泰藍的調色中都可以配製出來了。

當時和錢美華一起工作的新中國第一代景泰藍設計師還有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名字——美術家夏伯鳴。

夏伯鳴早年留學日本,是周恩來總理的同班同學,他回國後經周總理介紹來到北京市琺瑯廠工作。他給景泰藍設計了不少新題材的圖案,如:萬壽山全景、人民公社好、十三嶺水庫全景,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設計的20英寸《天安門和平鴿》大盤等作品,深受當時美術界的好評。夏老先生在「文革」中屈辱離世。他設計的很多圖紙被燒掉,至今能夠確認的夏伯鳴先生設計的圖紙僅有一幅:他與錢美華大師共同完成的19.5英寸的《遊樂喜壽尊》。

幾十年來,正是這些熱愛景泰藍的大師用畢生的精力讓這項國寶技藝得以傳承、創新,重獲新生。錢美華生前曾多次表示,她永遠不會忘記林徽因先生在臨終前「景泰藍是國寶,不能在新中國失傳」的重託,從青春少女到白髮老人,她把自己此後60多年的生命都用來她堅守、踐行着恩師的遺願,把畢生心血全部奉獻給了景泰藍藝術事業,並培養出了鍾連盛等一批新中國的工藝美術大師,如今北京市琺瑯廠人才薈萃,匯聚了全國景泰藍行業三分之二的國家級大師和高級技師。

今天的景泰藍無論是造型、紋樣、色彩等各工序的技藝水平,還是設計理念,都在不斷提升,體現出的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品位,超越了任何一個歷史時期,足以告慰林徽因先生的在天之靈。[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