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禮
此條目可能需要進行清理,以符合求真百科的品質標準。 (2019年6月21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6月21日) |
梁思禮 編輯 梁思禮(1924.8.24-2016.4.14),廣東新會縣人,梁啓超之子。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 [1] 194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學士學位; [1] 1947年獲辛辛那提大學碩士學位; [1] 1949年獲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位; [1] 1950年任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技術員;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梁思禮曾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的研製、試驗。他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中首次採用新技術,為向太平洋成功發射遠程導彈試驗作出重要貢獻。他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獎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禮文集》、《向太空長征》等。 [1]
人物關係
糾錯
中文名 梁思禮 外文名 Sili Lia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新會縣 出生日期 1924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 2016年4月14日 職 業 火箭控制學家 畢業院校 美國普渡大學、辛辛那提大學 主要成就 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 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航天CAD的倡導者和奠基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代表作品 《梁思禮文集》、《向太空長征》 目錄 1 人物經歷 2 人物成就 ▪ 科研成果 ▪ 論文著作 ▪ 人才培養 3 社會任職 4 獲獎記錄 ▪ 所獲獎項 ▪ 榮譽稱號 5 家庭生活 6 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編輯 1924年(民國十三年)8月24日,梁思禮生於北京,他是維新運動領袖梁啓超最小的兒子,五歲喪父,由母
學生時期的梁思禮 親撫養成人。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梁思禮考入天津南開中學,抗戰爆發後轉入耀華中學。 1941年(民囯三十年),梁思禮畢業於耀華中學。1941年高中畢業後,隨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學。 1943年(民囯三十二年),梁思禮申請獲得美國租借法案中對留美中國學生的生活津貼,於是轉入普渡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修無線電,以後又學自動控制,曾獲得Sigmakai,Tau Beta Pi,Eta Kappa Nu等多個榮譽學會的金鑰匙。由於日美宣戰失去與家庭的聯繫經濟來源斷絕,大學生活相當清苦。梁思禮曾到餐館洗碗、當侍者,擔任游泳場救生員,實驗員等。在普渡大學期間,梁思禮僅用兩年的時間就修完3年的課程,並於1945年取得了該校的學士學位。隨後,他又獲得了辛辛那提大學(cincinnati)碩士(1947年)和博士學位(1949年)。 1949年10月回國後,梁思禮被安排在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從事技術工作,並參加了國務院組織的「12年科學遠景規劃」起草工作,負責起草中國運載火箭研製的長遠規則。 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禮被任命為導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錢學森院長手下的十個室主任之一。1956年是梁思禮一生中一個新的起點。那年春,他參加了黨中央、國務院主持的十二年科學規劃的制定工作,參加起草「噴氣技術」(即導彈與火箭)部分。 1956年9月,梁思禮作為技術骨幹被調入正在籌建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梁思禮被任命為自動控制研究室主任。 1956年11月,梁思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第五研究院與炮兵共同組建P-2導彈教導大隊。由蘇聯專家講授P-2導彈的原理和操作、使用、維護技術。梁思禮被任命為技術副大隊長。 1959年,五院開始仿製P-2導彈。梁思禮作為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之一,擔任駐廠工作組組長,負責控制系統的仿製和技術人員培訓工作。 1960年,梁思禮作為控制系統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液體地地導彈的研製,並於1964年取得成功。 1965年,「老五院」集體脫軍裝轉業,變成第七機械工業部。同年制定了「八年四彈」規劃,即1965-1972年8年內研製出中近程導彈、中程、中遠程、洲際導彈4個型號的戰略導彈。梁思禮被任命為上述中近程導彈改進型號的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與同事一起研製成功導彈全慣性制導系統,並先後參加和領導13發彈的飛行鑑定試驗。 1966年,梁思禮主持遠程液體地地導彈控制系統的研究和方案制定工作。隨後被任命為該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副總設計師,負責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但剛起步不久,「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嚴重衝擊了上述型號的研製工作。梁思禮在這場風暴中受到了「批判」、「靠邊站」等不公正待遇。老母親被折磨致死,家被抄,但在事業面前,他仍不計個人職務名位,強忍喪母的悲痛,堅持開展科研工作,在逆境中和各種干擾下努力使研製工作不斷取得進展。同年10月份,梁思禮參加了導彈核武器的飛行試驗。這一年,他還在國防科委召集的各國防工業部門的領導幹部大會上介紹了如何組織高技術大型工程中的系統綜合經驗(即所說的工程系統的雛形)。 1976年至1978年期間,梁思禮曾同時擔任長征三號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在確定長征三號控制系統方案中起到技術領導和具體指導作用。 1978年,梁思禮又集中力量研製遠程導彈和長征二號的工作,並參加了上述型號多次飛行試驗和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直至定型,裝備部隊。 1981年,梁思禮被任命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同年被任命為通用測試設備(CAMAC系統)總工程
梁思禮 師,負責航天部通用計算機自動化測試系統的研製工作。這一項目經過4年努力,取得成功。 1983年,梁思禮任航天部總工程師、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這一年他赴美就CAD/CAM的發展和應用進行了專題考察,並寫了《美國技術改革的主要領域---CAD的現狀》考察報告。在航天部第一次CAD研討會上作報告,提出在航天部開展CAD/CAM工作的必要性和發展道路。 1988年,梁思禮作為國防科工委組織的「核武器和空間裁軍研究組」的成員,開始進行核戰略導彈和外空武器裁軍的研究工作。 1980年,梁思禮參加了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的飛行試驗。 1987年,梁思禮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89年,梁思禮出任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9年,梁思禮作為中國代表參加聯合國在蘇聯召開的防止以外核發射研討會。 1991年9月,梁思禮作為中國代表參加北京召開的第41屆「普格瓦什」科學與世界事務年會,並圍繞「爭取和平安全與發展」的主題作了小組發言。 1993年,梁思禮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4年,梁思禮當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 1999年10月1日,建國50周年慶典閱兵式在北京舉行,梁思禮受邀參加觀禮。 [2-4] 2016年4月14日10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發唁電,對梁思禮同志逝世深表哀悼,向梁思禮同志的親屬表示慰問。 [5]
人物成就 編輯
科研成果
在中、近程戰略導彈的設計中,梁思禮曾領導和參加研製成功具有中國特點的捷聯慣性制導系統,開闢了戰
梁思禮(7張)
略导弹“惯导化”的道路。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及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在“长征二号”的研制中,决定首次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首次在弹上使用集成电路化的计算机。主持研制成功卫星、导弹计算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的论点,成为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是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4]
論文著作
期刊論文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92年至2001年間,梁思禮發表論文共5篇,情況如下: [6]
論文題名
作者
年卷期
發表刊物
論加強技術基礎
梁思禮
1998年 16卷 01期
航天控制
容錯技術在航天領域中的應用
梁思禮
1993年 12期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
專用集成電路及系統集成
梁思禮
1991年 01期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專業著作
專著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一個火箭設計師的故事:梁思禮院士自述
梁思禮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梁思禮文集
梁思禮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4年10月
梁思禮文集
梁思禮
北京:宇航出版社
2004
向太空的長征
梁思禮
北京:宇航出版社
2003
工程技術編:航天卷(2):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梁思禮
北京:宇航出版社
2002
21世紀太空新景觀
梁思禮,王希季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參考資料: [7]
人才培養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88年至1992年期間,梁思禮培養碩士2名,情況如下: [8]
論文題名
作者
指導老師
學位
智能型計算機輔助漢語教學環境的研製
江虹
梁思禮
碩士
工程設計一體化系統的研究
董春
梁思禮
碩士
社會任職 編輯 1950年至1953年,任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技術員。 1953年至1956年,任總參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工程組副組長。 1956年至1961年,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自動控制研究室主任。 1961年至1965年,任國防部五院二分院第一設計部副主任。 1965年至1983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一院十二所副所長、所長、副院長,中近程導彈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遠程導彈、長征二號副總設計師,同時擔任長征三號控制系統技術負責人。 1981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通用測試設備(CAMAC)總設計師。 1983年至1988年,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 1989年,任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3年,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4年,任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副主席。 [4]
獲獎記錄 編輯
所獲獎項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6年10月獲「何梁何利獎」
1997年9月榮獲「中國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 [9]
榮譽稱號
2013年獲「中國僑界傑出人物」稱號 [10]
家庭生活 編輯 老白鼻 梁啓超51歲得子梁思禮。思禮長得酷似父親,被親昵地稱為「老白鼻」。梁啓超生前曾許了個願,60歲後不再
從事社會活動,要專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歲便撒手人寰。梁思禮說:「父親對我的直接影響較少,但他遺傳給我一個很好的毛坯,他的愛國思想通過我的母親及他的遺著使我一生受益。」 梁思禮於1924年8月24日出生在北京,很受梁啓超的寵愛,1927年,梁啓超在給海外孩子的信中說:「每天老白鼻總來攪局幾次,是我最好的休息。」梁思禮是梁啓超最大的精神安慰。1927年1月2日,梁啓超在給海外孩子們的信中寫道:「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愛,非常聰明,又非常聽話,每天總要逗我笑幾場。他讀了十幾首唐詩,天天教老郭(保姆)念,剛才他來告訴我說:『老郭真笨,我教他少小離家,他不會念,念成鄉音無改把貓摔。』他一面念說一面抱着小貓就把那貓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 「其實,在我的記憶中,我只是覺得父親很疼愛我,當時我年紀很小,認識的字不多,很多事情也是後來看到父親書信集的時候了解到的。」梁思禮說,也正是梁啓超的這些記述,讓梁思禮院士能夠追憶更多在飲冰室的時光。在梁啓超的筆下,梁思禮小時很靈巧,兩歲時,梁啓超只要一要香煙,梁思禮就會把抽煙的一套用具送到父親面前,每次都讓梁啓超非常高興。
梁啓超九子女合影 梁啓超在給海外孩子們的信中,經常用大量的筆墨非常細緻地形容老白鼻。最有趣的是梁啓超有一滑稽作品寄給梁思順(梁啓超女兒),用滑稽的話語把梁思禮小時候的神態描寫得活靈活現。「昨日好稀奇,迸出門牙四個,剛把來函撕吃(事實),卻正襟危坐。一雙小眼碧澄澄,望着阿圖和,肚裡打何主意,問親家知麼。」詩中「剛把來函撕吃」說的是思禮長新牙見什麼都咬,借來磨他的新牙。在另一件作品中,梁啓超用梁思禮的口氣寫了封感謝信:「謝你好衣裳,穿著合身真巧。那肯赤條條地,叫瞻兒取笑。爹爹替我掉斯文,我莫名其妙。我的話兒多著,兩親家心照。」「謝你的衣裳」是謝謝梁思順從國外寄給思禮的新衣服。「那肯赤條條地,教瞻兒取笑」,瞻兒是梁思順的長子周同軾的小名,他比思禮年齡大得多,但論起來卻是梁思禮的晚輩。「梁思禮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備感親切。 [3]
人物評價 編輯 他如同一頭拓荒牛,勤勤懇懇、不畏艱險地開拓着一個又一個技術領域的處女地。 [11] (《人民日報·海外版》) 梁思禮和所有的中國「馴火人」一樣,站在歷史耀眼處的暗面。近處,找不到他們的名字,設計圖紙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他們是戈壁灘上被漫天風沙遮蔽着的群像背影,他們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絕密」標籤的文件袋裡。遠處,他們的名字,被一筆一筆刻在歷史坐標上。 [12] (中國教育報 劉博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圓了國人的飛天夢,而作為參與神五飛天工程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院士則是圓了父親梁啓超的科技夢。梁思禮的血管里流着父親的血,一生報國,雖屢經磨難,但矢志不改,為國家、民族爭得了榮耀。同父親一樣,梁思禮一直把國家這個大「家」放在第一位,作為兒女,無論面臨怎樣的境遇,對這個「家」,他始終不離不棄。 [13] (《百年潮》期刊) 新中國成立之初,梁思禮同志毅然歸國,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鞠躬盡瘁,並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嚴謹作風令人敬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