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梅姓主要源自子姓、姒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商朝末年的梅伯為得姓始祖。

梅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5位。2010年,中國大陸姓氏排名第136位,人口約105萬,以安徽、雲南、浙江、江西、江蘇、河南等地較多,六省梅姓約占中國大陸漢族梅姓人口的74%。

目錄

起源源流

1、源於子姓,出自商湯後裔太丁之弟梅伯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武王滅商後,封梅伯後裔於梅邑(今安徽懷寧梅城),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封地為姓氏,稱梅氏,史稱梅氏正宗。

2、源於姒姓,春秋是越王勾踐之後封於梅里,以封邑名稱為氏,後散居沅湘。

3、源於改姓而來,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①源於百越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百越王梅安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荊楚南蠻民族中的梅氏,漢朝時居於南陽郡宛縣一帶(今河南南陽),因境內有梅溪河,稱梅氏,後大部分融入漢族,少部分流入安南(今越南)。

②源於古越族,出自唐初安南蠻渠梅叔鸞,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梅叔鸞家族是古越族的後裔黎族,因枚埠地區有梅山(今越南河靜石河),故為梅氏。

③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梅佳氏,祖先為漢族,漢末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梅氏;

滿族梅勒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后冠漢姓為梅氏;

滿族梅楞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冠漢姓為梅氏;

滿族梅赫哩氏,亦稱梅赫勒氏,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所冠漢姓為梅氏。

得姓始祖

梅伯,商朝末年直臣,紂王時在朝任卿士。為人正直敢言,見紂王荒淫無道,幾次冒顏進諫,紂王不納。後紂王忍無可忍,把梅伯殺了,殘忍地把梅伯的屍體剁成肉醬。武王滅商後,封梅伯之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封邑為氏,稱梅姓,尊梅伯為其得姓始祖。 [1]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轄地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等。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

宣城郡:西晉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從丹陽郡中分出來置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地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台、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

文山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胖舸郡,轄地包括今文山、硯山、馬關縣等。東漢隸牂牁郡,轄地包括今文山、硯山、馬關、西疇、麻栗坡等地。

北海郡: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今山東昌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

堂號

漢中堂:秦朝梅徽避亂遷陝西漢中,子孫發展後建祠稱漢中堂。

內江堂:明洪武年間,有梅氏一支遷四川內江,子孫建祠堂稱內江堂。

麻城堂:兩漢時期,梅觀頤偕李氏為避王莽之亂,遷湖北麻城,子孫建祠稱麻城堂。

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稱盤龍堂、群舸堂、越寓堂、胖舸堂、馬關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稱高陽堂。商王朝子姓源出東夷的一支,以北海玄鳥為圖騰,封地梅國在青州,地望北海,因建宗祠稱北海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亦稱宣州堂、宛陵堂。宋人梅堯臣,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著有《宛陵集》,世稱宛陵先生。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上蔡堂、郟州堂、龍山堂。北海堂後裔夏壬祖轉封汝南侯,其堂號便是汝南堂。

績學堂:清朝天文學家梅文鼎擅詩文,子孫建祠稱績學堂

尉仙堂:西漢壽春人梅福,官南昌尉,子孫建祠稱尉仙堂。

太公堂:明朝梅士毅避亂遷貴州遵義府,子孫在綦江太公山定居。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33年),子孫在太公山樑家山建立祠堂,稱梅家祠堂。

餘慶堂:廣西合浦縣常樂鎮梅屋村梅氏宗祠餘慶堂。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