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县区松口图书馆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图书馆作为第一个区图书馆分馆,共投入约52万元完善该图书馆基础设施、增加藏书、数字化终端和管理平台建设等,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分馆后我们作为总馆在人员和技术方面会对它进行补充和支持,还有是实现资源共享,以后会把所有松口图书馆原有的藏书进一步实现自动化管理,还可以和省馆、市馆联通,实现省、市、县、镇通借通还。推动建设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是我区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区图书馆、文化馆[1]总分馆制要实现全区全覆盖。
目录
基本介绍
上世纪30年代初,松口中山公园动工兴建,后在其北面中心位置兴建了图书馆。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之称,这里曾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其中的梅县松口图书馆,被着名学者黄俊贵先生誉为“中国最早的乡镇图书馆”,与“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图书馆以及“民国乡村图书馆的翘楚”的江苏省无锡市大公图书馆齐名,在中国乡村图书馆发展演进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02年,绍兴乡绅徐树兰,创办了古越藏书楼并向社会开放藏书,拉开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序幕;1904年,湖南、湖北分别创办图书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而梅县松口图书馆的建立,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
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各地发展革命团体时,非常重视图书报刊的作用,倡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作为其传播革命思想的文化阵地。松口作为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等人,积极主办初级师范讲习所,倡设体育会,招揽贤才,开启民智。1908年,同盟会成员丘哲、谢良牧、梁鸣九等人在松口组织公裕源商号(公裕源米店),成为同盟会成员进行革命联络的秘密基地,后改为松口书报社,此为松口图书馆的前身。
1909年,清政府迫于各省公共图书馆的建立,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图书馆章程《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明确规定统一冠以“图书馆”名称。顺应潮流下的1912年,松口书报社正名为“松口通俗图书馆”,以启发民众通俗教育知识为主,管理模式改变“存古”传统,着力于“开新”,读者对象以革命进步青年、学生为主,亦向平民免费开放,这与当时新图书馆运动倡导模仿欧美新式图书馆,打破传统藏书楼“藏而不用”的格局相一致。
1925-1937年,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兴盛时期,松口图书馆的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1934年10月,丘哲、饶一梅、张作新等有识之士,以教育会名义发动社会捐资,择于中山公园北面中心位置兴建新馆,于翌年落成,并在松口火船码头建十间店铺作为馆产。新馆占地6000平米,二层楼487平方米,初期馆藏各类书籍有10000余册,杂志30多种,报纸10多种。从新馆建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图书馆运营良好。
1954-1984年,经历了大跃进,十年文革等运动,图书馆发展停滞。1985年,松口图书馆重新装修并向社会开放。1991年,松口图书馆再次重修,美化馆舍环境,又由香港裕华国货有限公司捐款30万元在主楼两次加盖694平方米新楼,形成 “品”字形建筑格局。至此,松口图书馆步入了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黄金时期。
百年沧桑,纵观松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见证了松口文化的繁荣与衰落,也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今天的松口图书馆,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在开启民众智慧、推行社会教育[2]的大路上越走越宽阔。
历史沿革
松口图书馆旧址,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公园路。1908年,同盟会成员丘哲、谢良牧、梁鸣九等人在松口组织公裕源商号(公裕源米店),成为同盟会成员进行革命联络的秘密基地,后改为松口书报社,此为松口图书馆的前身。1912年,松口书报社正名为“松口通俗图书馆”。1934年10月,丘哲、饶一梅、张作新等有识之士,以教育会名义发动社会捐资,择于中山公园北面中心位置兴建新馆,于翌年落成。1985年,松口图书馆重新装修并向社会开放。1991年,松口图书馆再次重修,美化馆舍环境,又由香港裕华国货有限公司捐款30万元在主楼两次加盖694平方米新楼,形成 “品”字形建筑格局。
视频
梅州市梅县区松口图书馆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开始大干同一件事 ,搜狐,2018-01-03
- ↑ 【科普文】带你了解社会教育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特点?,搜狐,20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