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橋鄉
梅橋鎮位於蚌埠市淮上區西北部,淮河北岸,西與懷遠新城區、北與懷遠縣魏莊鎮交界,南與蚌埠市禹會區隔河相望。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4.5萬餘人,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198個村民小組。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鎮。以農為主,產小麥、水稻、豆類。鄉辦企業有農具修配、運輸、編織、麵粉加工等企業。梅橋鎮政府位於梅橋的北部,梅橋集鎮上。206國道、307省道、合徐高速公路、蚌寧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北淝河航運通小蚌埠。[1]
目錄
基本概況
梅橋鎮隸屬於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距市區13千米。1997年,面積61.9平方千米,人口4.5萬[3] ,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鎮。梅橋鎮政府位於梅橋鄉的北部,梅橋集鎮上,集鎮北既為北淝河。
梅橋鎮位於蚌埠市淮上區西北部,淮河北岸,西與懷遠新城區、北與懷遠縣魏莊鎮交界,南與蚌埠市禹會區隔河相望。下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198個村民小組。轄許河、楊 樓、裔灣等33個村委會。2004年劃歸淮上區管轄。以農為主,產小麥、水稻、豆類。鄉辦企業有農具修配、運輸、編織、麵粉加工等企業。
建制沿革
1950年設梅橋鄉,1964年設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華圩、大崗、胡口3鄉併入。
教育
梅橋鄉小學自2004年以來,共投資430餘萬元,征地27畝,建圍牆2034米,平房2295平方米,樓房4138平方米,改善了學校的育人環境。截止2008年3月,該鄉共有小學11所,占地57740 平方米,生均占地 23.5平方米;在校教職工139人,其中專科以上學歷50人,占教師總數的36℅,學歷合格率100℅,中級職稱以上教師數67人,占教師總數的48℅;在校學生達2460人。
梅橋鄉歷年來非常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以"科技創新"為特色,廣泛開展科普活動,取得了顯著成績。2005年,邵河小學安雙雙同學發明的"多功能小家具",在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蚌埠市一等獎,安徽省二等獎;2006年該鄉的科幻畫和科技發明作品,均獲市二等獎;2007年,楊樓小學韋子豪同學發明的"水帶卡扣扳手"榮獲市一等獎、安徽省一等獎、國家級三等獎。創造了淮上區歷史上的最好成績,梅橋鄉亦被區教育局譽為"科普之鄉"。
2012年7月7日,梅橋鄉中心小學校園內,淮上區武術協會與區教育局聯合開辦的"梅橋鄉中心小學武術特長班"進行了開班儀式,對裔灣武術會館梅橋分館的成立舉辦了成立大會。[2]
經濟發展
2007~2011年成功引進並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4個,完成招商引資5.2億元,同比增長47%。主要招商項目有安徽方興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天宇食用菌生產基地、梅苑、綠苑、菊花園、返鄉農民一條街、世紀家園等5個小區建設項目。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五年來,我鄉根據梅橋建設和發展的實際需要,編制項目年度實施計劃,並分年度進行實施,五年共實施重點項目建設3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農業項目9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3億元,同比增長27%;工業項目7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5億元,同比增長18%;交通運輸項目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7億元,同比增長44%;土地整治及新農村建設項目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同比增長48%;民生工程項目8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0.85億元,同比增長26%。
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大幅度遞增,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五年來,全鄉累計完成社會總產值21.8億元,同比增長15.6%完成增加值6億元,同比增長15.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總產值12.7億元,同比增長6.4%,完成增加值3.4億元,同比增長6.8%;第二產業完成總產值4.8億元,同比增長16.5%,完成增加值1.0億元,同比增長17.0%;第三產業完成總產值4.3億元,同比增長23.4%。財政收入實現從2007年的479萬元上升到2011年1-11月份的1179萬元,實現5年翻一翻還多。
全民創業成效顯著。
五年來,鄉政府採取多種舉措,激活民資,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工作,大力開展農民創業培訓,增強群眾的創業和就業能力,宣傳引導全民參與創業,一是大棚蔬菜、畜禽養殖、新型建材、鐵鑄件加工等主導產業上規模、上水平;二是個私經濟蓬勃發展,全鄉新增個體戶213戶,新增私營企業16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三是建立宏源畜禽養殖生產示範基地、裔灣大棚蔬菜高效栽培生產示範基地等2個全民創業培訓示範基地。
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五年來,全鄉累計完成標準化(設施)水泥大棚4500餘畝;完成建設養殖場面積1600平方米,新增養殖場6個,累計禽類出欄總量850萬隻、生豬7000餘頭;完成低洼地綜合開發利用1000畝;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8個;註冊苗台大青豆、裔灣蔬菜等品牌商標2個;"一村一品"工程成效顯著,2011年苗台村被授予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村、裔灣獲得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稱號;連續5年完成成片造林和農田林網建設任;累計完成土地流轉3600餘畝;實現全鄉糧食連續5年豐收;開展各類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參訓人員達1730人次,開展技術講座會200場次,現場指導與服務350餘場次;裔灣、淮豐農民人均年收入在全市率先突破萬元,2011年我鄉農民人均年收入達6295元,比5年前增長一倍;利用項目完成農業綜合土地治理8500畝,興修農田水利疏浚中小溝320條,累計完成土石方28.5萬方。
小城鎮建設框架初具雛形
根據梅橋集鎮的現狀和未來小城鎮建設規劃總體要求,圍繞梅橋集鎮 "南延北進、東改西擴"的發展規劃,加快形成"四縱四橫"、"兩園、三村、三市場"建設格局。通過招商引資,實施綠苑農民新村、梅苑、菊花園、返鄉農民一條街、世紀家園等小城鎮項目建設6個。同時通過土地整治、內引外聯等舉措增加對小集鎮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改善居住環境,增加小城鎮吸納能力,讓更多群眾到集鎮居住,計劃用一年時間把南部崔家窪自然莊245戶、北劉村自然村301戶分別遷往中學南崔窪小區和橋北綠苑小區。[3]
醫療衛生
該鄉各村都配備了衛生室,實施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其中中心衛生院是預防、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中心衛生院。建院以來,經過全院職工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本院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中醫科、骨科(矯形外科),糖尿病專科、肝病專科、五官科等。醫技科室有化驗室、生化室、B超室、心電圖室、放射科、彩色腦電圖室等。
設備配套有300毫安雙床雙球管X線機,除透視、攝片以外,可以做膽囊、腎臟、胃腸、膀胱、子宮、乳腺造影及斷層等。化驗室有雙目顯微鏡,半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進口的尿八項機,美國進口的血糖儀等精密儀器。手術室有萬能綜合手術床,乙種刀包,呼吸麻醉機、急救呼吸機、九孔無影燈等配套設備,婦產科有綜合產床,新生兒保暖箱等。
該院擁有一支醫療技術隊伍,有主治醫師3人,各科臨床醫技師23人,大中專院校畢業生25人,外科能開展闌尾炎、疝氣、胃大部切除、脾切除、膽囊探查術、膀胱取石術等三類以上手術。骨科能開展四肢骨骨折、椎間盤突出、骨科矯形手術等。特別是臀肌攣縮手術是該院的專科手術。除婦產科常見疾病治療,婦產科能開展平產、難產、接生以外,並能開展剖宮產、子宮切除、卵巢囊腫摘除等手術。
社會保障
該鎮發展勞務經濟,將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農業產業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搞好就業信息的篩選、宣傳工作,針對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的就業結構性難題,認真實施"陽光工程",採取定向培訓、定向輸出等多種措施,改變盲目外流,以提高勞務輸出的質量和針對性。力爭2010年實現勞務輸出10000人,其中有組織勞務輸出2000人,培訓人員1000人,實現勞務經濟9000萬元。
綜合治理
該鄉強化法制宣傳,搞好"五·五"普法,每月舉辦1--2次的普法宣傳,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從源頭上預防犯罪。加強司法所建設,年內完成鄉司法所國債項目的規範驗收。
按照"四個重視、四個減少"的信訪工作要求,落實矛盾排查、領導包案和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進一步發揮村級老年義務調解小組作用,規範糾紛調解程序,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確保無集體越級上訪事件發生,維護社會穩定。
按照"打防並舉,以防為主"的方針,落實"三級三線"防控體系建設,規範村級打更巡邏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完成梅橋北治安崗亭的建設使用;進一步加強鄉、村綜治軟硬件建設實現了2008年底上台階。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穩定。
截止2007年底該鄉已建治安崗亭3座,聘用治安巡邏人員27名,各項發案率呈明顯下降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