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梅花參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梅花參

別稱: 紅刺參

門: 棘皮動物門

分布區域: 東非,馬爾代夫,印尼等

梅花參(學名:Thelenota ananas):刺參科。海參綱中最大的一種,體長可達1米。背面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基部相連呈花瓣狀,故名「梅花參」。又因體形很象鳳梨,故也稱「鳳梨參」。腹面平坦,管足小而密布。口稍偏於腹面,周圍有20個觸手。背面橙黃色或橙紅色,散布黃色和褐色斑點;腹面帶赤色;觸手黃色。

常棲息於深3-10米而有少數海草的珊瑚砂底。泄殖腔中常有隱魚(Carapus hoemi)共棲。個體大,品質佳,為食用海參中最好的一種。由於商業市場的極度競捕,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而被過度捕撈,至少由50%下降到了80-90%的範圍。已經瀕於滅絕。[1]

目錄

形態

梅花參形似長圓筒狀,背面的肉刺很大,體長一般的為38-72厘米,最大者可到一米,寬到11厘米以上,在海參綱中是最大的一種。背面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的基部相連成花瓣狀,所以各地都叫它「梅花參」,又因為它的外貌有點象鳳梨,也稱它為「鳳梨參」。在瓣狀肉刺中還生有小而單一的肉刺。又因為它的形狀象鳳梨,所以也叫做「鳳梨參」。腹面平坦,遍布小而密擠的管足。口稍偏於腹面,具20個觸手。

觸手葉狀或盾形,身體腹面有時具發達的管足,有呼吸樹。體壁厚而柔軟,背面疣足發達,呈肉刺狀。觸手一般為20個,楯形,基部有壇囊。生殖腺2束,位於背懸腸膜的兩側。呼吸道通過異網與消化道相連。石管常與體壁相連。無居維氏器。骨片多為桌形體和杆狀體,常有C形體。

生活習性

以小生物為食,吞食海沙,然後消化吸收裡面的微生物,所以營養比較豐富,在它的泄殖腔內長有一種隱魚(Carapus hoemi)共生。它的色彩十分艷麗,背面上顯現出美麗的橙黃色或橙紅色,還點綴着黃色和褐色的斑點;腹面帶紅色;20個觸手都呈黃色。

梅花參對環境變化敏感,當受到刺激時,如海水污染、海水比重和溫度劇變,會引起自身腐爛或自行吐出內臟。排髒後的海參,在良好水質條件下,又會再生。更有趣的是,梅花參的泄殖腔內有一種魚共生。此魚象手指般大,全身呈棕紅色,頭部稍大,身體光滑細長,約20厘米左右。當它感到水惡化時,會從參體內部伸出頭來。因而,憑它可觀察梅花參對環境變化反應。

分布情況

分布於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科科斯群島、科摩羅、庫克群島、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色列、日本、約旦、肯尼亞、基里巴斯、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毛里求斯、馬約特、莫桑比克、緬甸、新喀里多尼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留尼旺、薩摩亞、沙特阿拉伯、塞舌爾、新加坡、所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湯加、圖瓦盧、瓦努阿圖、越南、也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