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梆子腔秦腔(梆子腔,亂彈),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是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的聲腔體系[1]

[]

秦腔表演樸實、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它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

秦腔經國務院批准於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乾縣、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西路亂彈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東路亂彈在京劇、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四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

2006年5月20日,秦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