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纹狗鲨
条纹狗鲨 |
---|
学名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命名者 Anonymous [Bennett], 1830 英文名 White-spotted catshark 别名 Chilloscyllium margaritiferum、条纹斑竹鲨、 狗沙、沙条、斑竹狗鲛、红狗鲨(澎湖) 观赏鱼/食用鱼 是/是 最大体长 95 cm |
分类 |
纲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目 须鲨 Orectolobiformes 科 天竺鲛 Hemiscylliidae 属 狗鲛 Chiloscyllium |
条纹狗鲨,呈圆柱形或稍平扁;体侧具一隆脊;头侧不具皮瓣。吻窄圆。眼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鼻孔下侧位,鼻孔缘具短而尖凸之须;具鼻褶;具口鼻沟。喷水孔中大,约等于眼径。鳃裂小,第四及第五鳃裂重叠,内鳃不具滤器。口裂小,腹位,近于平直。齿具中央齿尖,侧边小齿尖或有或无。
背鳍2个,小而上角钝圆,后端平直,下角不尖突,第一背鳍起点与腹鳍基底中部;第二背鳍起点在腹鳍与臀鳍间;胸鳍与腹鳍略小,同大或胸鳍略大;臀鳍小,起点远于第二背鳍后角之后,基底长短于尾鳍下叶基底长,而与尾鳍下叶之起点仅以一窄凹洼分隔,其间距远短于臀鳍基底长;尾鳍上叶略往上扬,上叶略发达,腹缘明显;尾鳍下叶低平而延长,但前部不突出,后部具缺刻。
体呈灰褐色,体侧具12-13条暗色横纹,体侧及各鳍另具许多淡色之斑点。以前所记载之印度狗鲨(Chiloscyllium indicum)为本种之误鉴。[1]
主要以底拖网或沈底刺网捕获,一般被利用加工为鲨鱼腌或制成鱼桨、鱼丸等,大型水族馆偶有展示。
目录
栖地环境及深度
分布
繁殖
产卵,成对卵。胚胎仅以蛋黄为食。孵化处10-13厘米。在台湾,孵化发生在6月至8月。
保育
近危(NT) ;评估日期: 2006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