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樹下(楊廷松)
作品欣賞
梧桐樹下
有人說,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夢想;轉身卻是一路回憶。
芸芸眾生,像地上的草木,青了黃,黃了又青。村囗那棵梧桐樹,見證了千百年來祖祖輩輩漸行漸遠的背影。
小時候,常到這棵樹下玩耍。閒散的老人天天坐在石凳上說笑嘆息。聽他們講民國時期,講日本佬投降,中國人揚眉吐氣;講張家媳婦孝順,李家兒子出國留學……講得最多的是他們自己的經歷。
寡嘴說,國民黨時期,他賣過四次壯丁,皆因賭博欠了別人一屁股債。最後一次險些被抓住槍斃。自那以後,說到壯丁就心有餘悸。
尚儒說,土改那陣,他當民兵連長,一把大刀常扛肩頭,四類份子遠遠躲避,威風八面。
家喜說,他九歲幫地主放牛,十八歲就做了莊稼頭,手下十幾個長工聽他使喚。
也有老人只聽不說,悶着臉抽着煙。他們年齡相仿,彼此的根底了如指掌。樹下的石桌石凳溜溜光滑,誰也不知道它們承載過多少苦難和不幸,地上又留下了多少痛楚與嘆息。
那些故事,他們已經講了好些年。
遙望漸行漸遠先人的背影,我想起了老子說過的話,「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不離開自己生存環境,就叫長久。先賢中,一些人雖然身死卻被後人常常提起,他們的故事讓後人感到自豪,不被後人遺忘,可稱作長壽。
山中古樹,有些雖然枯萎,但其身干依然剛勁挺直。
悠悠的歲月,梧桐樹蔭下,一定留存了許多善意;石凳上一定藏有許多愛……要不然,這個如今未上三百人口的村里,又如何走出那麼多的優秀人才……大學教授;試飛院裡的副總工程師;美國讀博士的後生;英國留學回國的巾幗英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女作家;終生筆耕經典傳世的己故作家,培養出一批都昌優秀的本土作家;中小學教師層出不窮;一批又一批退伍軍人……
這些,是否與傳統文化有關?但一定跟良好的村風有關。老年人根據自己人生經歷而總結出來的那些經驗,言傳身教。儘管歷史總是走單程,時代在發展,生存狀態發生着巨大變化,但那些優質文化尤其是窮則思變、勤奮好學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愛和善在這棵千百年來的梧桐樹下生了根。這裡的陽光雨露滋潤着子孫後代。
按老子「死而不亡者壽」的說法,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短命的。雖然也曾苦苦地追求過夢想,站在夕陽的屏幕下,搜腸刮肚也找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故事留在梧桐樹下。
參加工作時,我走上了講台,被學生稱呼老師。假期里,老婆安排了一大堆農活,犁田,耙地,栽禾,鋤草,挑糞,耘禾……。這期間,有文化的人戲說我「在家是長工,出外像相公」。這「長工」與「相公」之間的意味,並不灑脫和輕鬆。
日子就這樣平凡地過着。
那時候,教師的待遇不高,其實各行各業的工資待遇沒有多大懸殊,都不富裕。
我兄弟姊妹眾多,父母生下五男二女,家底窮,窮到了兄弟幾個擠在一張床上,像小豬仔堆積一塊睡覺。吃飯的時候,人都到齊了,必須得有人站着或蹲着吃飯,因為家裡沒有那麼多凳子。茅草屋裡,只是人丁還算興旺。
剛參加工作時,趕時髦,買一塊《珠峰》牌手錶,八十塊錢,花去了我兩個月的工資,這兩個月的伙食費,得向同事借款。
學校與家裡,中間往返有三十二里路程。我買了一輛舊自行車,舊到了什麼程度?這樣說吧,自行車龍頭只剩左邊扶把,前剎後剎失靈,騎在路上,除下鈴不響,車身響叮噹。這輛車,花去了我一個月工資,又得借錢吃飯。
然而,這輛破舊的自行車,承載着學校與家裡(上課與農活)兩頭牽掛。 [1]
作者簡介
楊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學畢業 2004年公開出版小說散文集《鄉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審稿中 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