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炭疽病
梨炭疽病
梨炭疽病又称苦腐病,是由盘长孢状刺盘孢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梨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梨树叶片、枝干和果实。引起果实腐烂和早落,对产量影响较大。采后随果实生活力降低而逐渐发病,往往在运输、贮藏期间可继续扩大甚至造成大量果实腐烂。
梨炭疽病发生普遍,在世界各梨产区均有发生。气温高于22℃、相对湿度大于75%、降雨达10毫米或连续降雨3-4天时,病害传播最快,发病亦较重。一般在4-5月份多阴雨的年份,发病早。6-7月份阴雨连绵,发病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发病重。虫害多肥水管理不良或果园郁闭时发病较重。
目录
基本信息
病原特征
病原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栅状排列。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单个时无色,成团时呈粉红色,大小(13.0-19.5))微米×(3.5-6.5)微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29℃,最高37-39℃,最低11-14℃。该种病原除可侵染梨外,还可侵染花红、苹果、葡萄等多种果树。
症状
梨炭疽病危害梨树叶片、枝和果实。叶片染病产生近网形病斑,褐色,边缘色深,有时略现轮纹,后变成灰白色,轮纹趋于明显,发病重时多个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很多淡红色至黑色小点。枝梢染病,多发生在枯枝或生长衰弱的枝条上,初期仅形成深褐色小型网斑,后扩展为长条形或椭网形,病斑中部凹陷或干缩,致使皮层、小质部呈深褐色或枯死。果实染病,果面上产生浅褐色水渍状小网斑,后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加深,软腐下陷,病斑表面颜色深浅交错,呈现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表皮下产生很多小粒点,稍隆起,南初褐色变成黑色,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多排列成轮纹状,湿度大时,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涌出粉红色黏质物,称为分生孢子团块,后随病斑继续扩大,病部烂人果肉或果心,使果肉褐变有苦味。该病有时与蒂腐病混生后,症状似蒂腐病的大型褐腐,但不一定发生在蒂部,果面任何部位都可产生大型褐色网斑。 [1]
侵染循环
危害
发病后引起果实腐烂和早落,对产量影响较大。梨果在生长期间极易感染炭疽病,此病害常在采后随果实生活力降低而逐渐发病,往往在运输、贮藏期间可继续扩大甚至造成大量果实腐烂。
分布
流行规律
栽植的苗木等级越高,后期感染梨炭疽病的概率越低。苗木嫁接时的砧木不同,梨炭疽病发生的概率有差异。气温高于22℃、相对湿度大于75%、降雨达10毫米或连续降雨3-4天时,病害传播最快,发病亦较重。一般在4-5月份多阴雨的年份,发病早。6-7月份阴雨连绵,发病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发病重。虫害多肥水管理不良或果园郁闭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病源。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增强树势;对低洼果园雨季及时排水,降低园内湿度;合理修剪,及时中耕除草。在疏果后果实锈斑出现前进行果实套袋,鸭梨套袋应在5月上中旬为宜。
物理防治
做好贮藏管理,延缓果实的衰老进程,使之保持较强的抗病能力,同时抑制病菌活动,以防止病害的发生;采收后在0~5℃低温贮藏可抑制病害发生。
药剂防治
①春季萌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5%~10%重柴油SE、五氯酚钠150倍液以消灭越冬病原。②套袋前应喷1次高效杀虫杀菌剂如菌立灭2号600~800倍液等杀菌剂。③北方发病严重的地区,从5月下旬或6月初开始喷800~1000倍液,或25%溴菌清4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10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000倍液,或1∶2∶200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WP 1200~1500倍液等。每15天左右喷1次药,直到采收前20天止,连续喷4~5次。雨水多的年份,喷药间隔期缩短些,并适当增加次数。 [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