梬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以整切《集韻》以井切《正韻》於丙切,𠀤音郢。《說文》棗也。似𣐈。《司馬相如·子虛賦》𣙁棃梬栗。《張揖注》梬,梬棗也。《李善注》梬棗似𣐈而小,名曰㮕。 又《上林賦》梬棗楊梅。並言梬卽棗也。詳桾字注。 又《類篇》丑郢切,音逞。義同。○按《齊民要術》:𣐈有小者栽之,無者取枝於㮕棗根上揷之。蓋㮕本棗名,非脯之而後名㮕。
基本信息
梬的拼音: yǐng 注音: ㄧㄥˇ 繁體字:梬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 簡體部首:木 梬的部首筆畫:4 總筆畫:11 筆順:橫豎撇捺豎折橫豎橫橫折 五筆86:SMGN 五筆98:SMGN 五行:木 UniCode:U+68AC 四角號碼:45927 倉頡:DLWS GBK編碼:9777 [1]
基本解釋
● 梬 yǐng ㄧㄥˇ ◎ 古書上說的一種果子。亦稱梬棗、軟棗、黑棗。
漢語字典
[①][yǐng] [《廣韻》以整切,上靜,以。] 梬棗。
參考文獻
- ↑ 「桾」字是什麼意思?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