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冷杉·
梵淨山冷杉(學名:Abies fanjingshanensis W. L. Huang, Y. L. Tu & S. Z. Fang)是松科、冷杉屬喬木,高達22米,胸徑65厘米;
樹皮暗灰色。葉長1-4.3厘米,寬2-3毫米。球果圓柱形,熟前紫褐色,熟時深褐色,
中部種鱗腎形,長約1.5厘米,寬1.8-2.2厘米,鱗背露出部分密被短毛,種子長卵圓形,
微扁,長約8毫米,種翅褐或灰褐色,連同種子長約1.5米。
梵淨山冷杉分布區位於中國貴州東北部銅仁市江口、松桃、印江縣交界的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生長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亞高山針闊混交林和灌叢草旬帶。
梵淨山冷杉是中國貴州唯一殘存的冷杉屬樹種,對研究植物區系、古氣候有科學意義。
因其分布區狹窄局限,種群數量稀少,應予保護。
目錄
生長環境
梵淨山冷杉分布區的氣候特點是夏涼冬冷,雨量充沛,雲霧多,溫度大,霜降頻繁,冬季積雪。
海拔2200米的爛茶頂年平均溫7.3℃,最熱月平均溫16.2℃,最冷月平均溫-2.3℃,年降水量2600毫米,
平均相對濕度92.5%。小地形多為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坡向北、北西或北東,坡度一般在50-60°。
土壤為山地黃棕壤,較濕潤肥沃,土層一般較薄,成土母質為板溪群板岩,
表層有機質豐富,腐殖質層厚2-3厘米,有機質含量17.17-23.88%,pH值4.5-6.5。梵淨山冷杉為陰性樹種,
耐蔭性強,喜冷濕,一般多為純林,也有混交,主要伴生植物有鐵杉、扇葉槭、燈籠花、櫻花等。[1]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2米,胸徑65厘米;樹皮暗灰色。一年生枝紅褐色,無毛。
葉長1-4.3厘米,寬2-3毫米,先端凹缺,上面無氣孔帶,下面氣孔帶粉白色;
樹脂道2,在營養枝上為邊生,果枝上則位於葉橫切面近兩端的葉肉薄壁組織中,近邊生。
球果圓柱形,熟前紫褐色,熟時深褐色,長5-6厘米,徑約4厘米,具短柄,
中部種鱗腎形,長約1.5厘米,寬1.8-2.2厘米,鱗背露出部分密被短毛;
苞鱗長為種鱗的4/5,上部寬圓,先端微凹或平截,凹處有由中肋延伸的短尖,
尖頭1-2毫米,不露出,稀部分露出,種子長卵圓形,微扁,長約8毫米,種翅褐或灰褐色,連同種子長約1.5米。[2]
分布範圍
梵淨山冷杉分布區位於中國貴州東北部銅仁市江口、松桃、印江縣交界的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該區山體龐大,地勢隆起顯著,凸立於貴州高原東部向湘西丘陵過渡地區,地理位置為27°46′50"-28°1′30"N,108°35′55"-108°48′30"E。
梵淨山冷杉的分布局限于山體上部,海拔2100-2390米處的爛茶頂、白雲寺和鋸齒山一帶,分布範圍比較狹窄。
主要價值
梵淨山冷杉是中國貴州唯一殘存的冷杉屬樹種,對研究植物區系、古氣候有科學意義。因其分布區狹窄局限,種群數量稀少,應予保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 ver 3.1——瀕危(EN)。[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瀕危。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Ⅰ級。
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1991年9月——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