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类芦
梵净山类芦 |
梵净山类芦多年生丛生草本。具木质短根状茎。秆直立,高30—120厘米,直径2—3毫米,具5—6节,节下被白粉,节间k15—25厘米,质地坚硬似竹,有分枝。产贵州梵净山。生于山坡河沟石质草地上,海拔900米。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梵净山
类:芦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 Graminales
科:禾本科 Gramineae
亚科:芦竹亚科 Arundinoideae
属:类芦属 Neyraudia
种:梵净山类芦
分布区域:中国贵州
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草本。具木质短根状茎。秆直立,,质地坚硬似竹,有分枝。91-鞘氏为其节间的1/2—2/3,颈部具长柔毛;叶舌密生一圈氏2—3毫米之柔毛;叶片挺直,长10—20厘米,宽2—4毫米,顶端长渐尖,常纵卷,上面色较浅,枯老后易自基部关节处脱落。圆锥花序大型,长约30厘米,分枝细长,多数簇生于主轴各节,基部主枝长约20厘米,斜升;小穗含2—3花,长约4毫米;颖具1脉,第二颖长约1.5毫米,第二颖长约2毫米;第一外稃不孕,无毛,长约2毫米,第二孕性外稃长约3毫米,边脉上具长l一2毫米之柔毛,边缘具短柔,顶端具长1—2毫米向外反曲的短芒,基盘生短毛;内稃膜质,短于其外稃。花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河沟石质草地上,海拔900米。[1]
分布范围
产贵州梵净山。
本种提示
本新种与类芦N.Reynaudiana(Kunth)Keng的区别,为植株中等,高约1米左右,叶片窄小,长约20厘米,宽2—4毫米,叶片与叶鞘连接处具关节与柔毛,枯老后,叶易自关节上脱落;小穗的小花数少而短小,含2—3花,长约4毫米,颖片与外稃均短小,孕性花外稃顶端具明显反曲的短芒。
本属概述
Hook.F.F1.Brit.Ind.7:305.1896.多年生,具木质根状茎。秆苇状至中等大小,具多数节并生有分枝,节间有髓部,叶鞘颈部常具柔毛;叶舌密生柔毛;叶片扁平或内卷,质地较硬,自与叶鞘连接关节处脱落。圆锥花序大型稠密。小穗含3—8花,第一小花两性或不孕,第二小花正常发育,上部花渐小或退化;小穗轴脱节于颖之上与诸小花之间,无毛;颖具1—3脉,短于其小花;外稃披针形,具3脉,背部圆形,边脉接近边缘并有开展的白柔毛,中脉自先端2裂齿间延伸成短芒;基盘短柄状,具短柔毛;内稃狭窄,稍短于外柞;鳞破2枚;雄蕊3。染色体小型,x=10。属模式:大类芦Neyraudiaarundinacea(L.)Henr.本属含4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4种。
亚科概述
Tat.InJ.Jap.Bot.32:277.1957.多年生苇状草本。叶片宽大,基部圆形或心形,叶舌常为纤毛状。圆锥花序大型,具稠密小穗,小穗两性,稀为单性(蒲苇属)含2—10小花,两侧压扁。脱节在颖之上与诸小花间,有时小穗轴具长柔毛;颖片膜质,渐尖,宿存;外稃具3—5脉,无毛或背部具柔毛;内稃膜质,具2脉;雄蕊3,花柱2,柱头羽状,鳞被2。胚约占果体1/3,种脐短基生,染色体x=12,罕为9或7。C3植物。族模式:芦竹属ArundoL.约含10属,分布于两半球热带、亚热带,少数广布于全球。我国产6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