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棕枕山雀

棕枕山雀
原图链接

棕枕山雀(学名:Periparus rufonuchalis):小型鸟类,体长12-13厘米,是一种健壮的深色而具羽冠的山雀。黑色胸兜长及上腹部,下腹部灰色,尾下覆羽棕色,飞羽黑,眼下白色颊斑醒目,有狭窄的白色项斑。与黑冠山雀的区别在黑色围兜较大,飞羽近黑。幼鸟色暗。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灰色。

栖息于海拔1300-2500米的高度。留鸟,季节性游荡。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群。主要以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也吃部分植物性食物,特别是在非繁殖期。分布于中亚、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中国西北部和西藏南部。

目录

形态特征

棕枕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眼先、头顶至后颈,以及长而直立的羽冠黑色富有光泽,眼下脸颊和耳覆羽白色或黄白色,大头侧形成一块近似方形的白斑,后枕有一棕褐色块斑,有时后颈块斑亦为白色,但下缘棕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橄榄灰色或橄榄灰绿色,翅上覆羽同背,飞羽和尾羽暗褐色,羽缘橄榄灰色。颏、喉、胸黑色而富有光泽,并向颈侧延伸而与后颈黑色相连,腹和两胁石板灰色,有时两胁沾淡栗色,尾下覆羽和腋羽棕色或棕栗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暗灰色或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5克,♀11-14克;体长♂127-130毫米;嘴峰10-13毫米;翅♂71-78.9毫米,♀69-75毫米;尾55毫米;跗跖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夏季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以针叶林较多,也可上至海拔2900-3500米的针叶林及桧林灌丛。秋冬季也常下到海拔1200米左右的沟谷地带。

生活习性

留鸟,季节性游荡。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群。多大树冠层枝叶间,也在林下灌丛和地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雄鸟常站在巢区树冠层中鸣叫,尤以清晨鸣叫频繁,叫声多作哀怨的cheep声[1],有较复杂的短句,较深沉的chut chut叫声,刺耳的trip'ip'ip声。鸣声包括领域颤叫声及哨音鸣声。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也吃部分植物性食物,特别是在非繁殖期。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繁殖方式

 
 棕枕山雀
原图链接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岸边或岩坡洞隙或缝隙中,尤其是裸露的树根下或石头缝隙中较常见,也有在房屋墙壁洞和废弃的啮齿动物洞穴中营巢的,几乎所有的巢都在地上。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巢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每窝产卵4枚,卵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毫米×13毫米。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文献

  1. 棕枕山雀. 花鸟网. 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