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吴茱萸(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吴茱萸(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
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叶有小叶5-11片,小叶薄至厚纸质,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8厘米,宽3-7厘米,叶轴下部的较小,两侧对称或一侧的基部稍偏斜。花序顶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离,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离;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镊合排列;雄花花瓣长3-4毫米,腹面被疏长毛,退化雌蕊4-5深裂;雌花花瓣长4-5毫米,腹面被毛。果序宽(3-)12厘米,果密集或疏离,暗紫红色,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腹面略平坦,长4-5毫米,褐黑色,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秦岭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见有自然分布,曾引进栽培,均生长不良。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生长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吴茱萸是古老的传统中药植物。
目录
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ieu) T. G. Hartley)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吴茱萸
- 拉丁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ieu) T. G. Hartley
- 别 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 :芸香目
- 亚 目:芸香亚目
- 科 :芸香科
- 亚 科:芸香亚科
- 属 :吴茱萸属
- 种 :吴茱萸
- 命名者及年代:(A. Jussieu) T. G. Hartley,1981
- 同义学名: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植物学史
别称来源
分布广,适应性强,其器官形态变异颇大,因产地不同而变种多,商品名也不少。所谓“杜吴萸”,其主产区在浙江省缙云、丽水、永泰、昌化等一带;所谓“常德吴萸”,其主产区在湖南西部与贵州东北部各地,因产品历来运集于常德而得名:称为“川吴萸”的产区是四川和贵州部分地区;称为“广西吴萸”的产区是广西与其邻接的贵州部分地区的产品。
形态特征
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或疏短毛。叶有小叶5-11片,小叶薄至厚纸质,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8厘米,宽3-7厘米,叶轴下部的较小,两侧对称或一侧的基部稍偏斜,边全缘或浅波浪状,小叶两面及叶轴被长柔毛,毛密如毡状,或仅中脉两侧被短毛,油点大且多。
花序顶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离,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离;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镊合排列;雄花花瓣长3-4毫米,腹面被疏长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丝均被白色长柔毛,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长4-5毫米,腹面被毛,退化雄蕊鳞片状或短线状或兼有细小的不育花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长毛。果序宽(3-)12厘米,果密集或疏离,暗紫红色,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腹面略平坦,长4-5毫米,褐黑色,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8-11月。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育苗繁殖地宜选土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深翻曝晒几天后,再碎土耙平,做成宽1-1.3米的畦,畦面按15厘米的行距开沟,作苗床用。
移栽定植
吴茱萸育苗第2年就可移栽。时间宜在3-4月初或11-12月间进行。按株行距2.5-3米开穴。穴宽0.5-0.7米,穴深约0.5米。穴内施腐熟人粪尿和土杂肥,并加入少量磷、钾肥。每穴定植一苗,裁后覆土到穴深一半时,将茁缓缓向上提一下,使苗根理直舒展,而后覆土踏实浇水。
田间管理
施肥:定植后到成活前,必须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成活后,一般不需浇水,但要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早春芽萌发前,施1次人粪尿,数量视植株大小而定。2-3年的小树,每株用肥5千克左右;10年以上的大树,每株10-15千克。开花前再施肥1次,每株婀土杂肥10-40千克,以促进多孕臂。开花后增施一次磷钾肥,每株施过磷酸钙1-2千克,再撒草木灰1.5-2.5千克,有利于果实增大饱满,并可减少落果,提高产量。秋末冬初,再施过冬肥,每株施厩肥、焦泥灰或垃圾18-20千克,并培土予植株基部,以利保暖防冻。
整枝:冬季落叶后到翌春发芽前,进行适当修剪。幼树在离地1-1.3米高处,剪去顶心,促使分枝。老树适当剪去过密或重叠枝条,保留健壮、芽胞肥大的枝条。同时剪去有病虫害的枝条,并将病枝集中烧毁。
间作:成片种植吴茱萸,前几年植株矮小,株间空地多。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可在林地套种落花生、大豆、番薯等作物。
更新:健壮的吴茱萸植株可连续结果20-30年。但植株生长到后期,长势逐渐衰弱,结果减少,产量下降。树干本身也往往被虫蛀空,容易折断、桔死。此时,老树根际已抽生不少幼株,故可砍去老树干,保留一棵健壮幼株,使之长成新的植株。
采收加工
吴茱萸移栽后2-3年开始开花结果,5-6年大量结果,健壮植株可连续结果20-30年。采收时间因品种而异,约7月上旬到8月上旬,当果实由绿转为橙黄色时就可采收。选晴天上午有露水时,将吴茱萸果穗成串剪下,注意不要折断果枝,以免影响来年开花结果。三年生树,每株大约可收鲜果2-5千克,6-7年生树可收10-15千克。
摘下的果实,放阳光下曝晒,并经常翻动,晚上收回摊开,忌堆积。连晒7-8天即可全干。也可用60℃以下低温烘干。干后用手搓揉,使果实与果柄分离,然后筛去果柄、杂质即成。一般每2-3千克鲜果可得干品1千克。商品质量以干燥、饱满、坚实、无梗、无杂质而香气浓郁者为佳。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吴茱萸是古老的传统中药植物。其果早于西汉时已作药用,长沙市马王堆软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吴萸治𤶞病一起,治疽病二起(三者均与椒合用)。按原文所治之病症,所用之药显系与今所称之吴茱萸为同物。
经典中药之吴茱萸是采收其嫩果,用盐水漂洗或以醋炒,干后入药。或有用蜜炙甘草炮制。晋、唐以下各家本草如《神农本草》《新修本草》《大观本草》《证类本草》《政和本草》以至《齐民要术》等均有载录。其药效与用治经李时珍保留并发挥了陶弘景《名医别录》中的叙述,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有详叙。
据用动物试验,查知吴茱萸所含生物中有生理效应的大抵有:
化学成分
全株含挥发油,主要是吴萸烯evodene,是植株各部有特殊腥臭气味的主要成分,其次是吴萸内脂(evodin)、罗勒烯(ocimene)等;果含苦味物质:rutaevin、limonin、evodol、evogin、evodinone等及gushuyic等脂肪酸。吴茱萸嫩果已知有12种生物碱,其嫩叶另含2种,其中以furoquinolines、quinolines、acridones及indolopyridoquinazolines4类为主。种子含脂肪油28-32%。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怎么辨别?
吴茱萸是茱萸的一种,因为他在古代时生长在当时的无果而得名,这种植物的成熟果实可供人类食用也能入药,是一种能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中药材,下面是对吴茱萸功效与作用的详细介绍,能让大家对他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会让大家近一步了解无主语应该怎么辨别。
1、温补肾阳
吴茱萸是一种能入肾经的中药材,它能提高人类肾功能,能温补肾阳,对人类经常出现的肾阳虚和因肾气不足导致的阳痿早泄都有明显治疗作用,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吴茱萸与五味子还有补骨脂等中药材搭配在一起煎汤服用。
2、疏肝理气
疏肝理气也是吴茱萸的重要功效之一,它能去除身体内的寒气,并具有明显的解郁作用,对人类因肝气不舒导致的心烦腹胀以及反胃吐酸等多种不良症状都有一定缓解作用。无助于还能加快人体内气血循环,能防止人体因气血阻滞而出现病变。
3、镇静安神
吴茱萸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它入药后能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神经,可提高中枢神经功能,并能镇静安神,对人类经常出现的神经衰弱和失眠健忘有一定缓解作用,另外吴茱萸还能抑制人类体温升高,它具有一定的清热作用,人们在出现发烧以后及时服用吴茱萸还能让体温慢慢恢复正常。 [2]
吴茱萸怎么辨别
辨别吴茱萸是只要掌握它的外观特点就能轻松辨别它的真假,那些质量好的真的吴茱萸外观多成无棱状的扁球形,直径在2~5毫米之间,表面为绿色或绿褐色,有自然香气,而且放到嘴里品尝时有浓郁的苦辣味存在。
《中国药典》:吴茱萸
拼音注音:Wú Zhū Yú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英文名:FRUCTUS EVODIAE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炮制:吴茱萸:除去杂质。
制吴茱萸: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
鉴别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 2~6 细胞,长 140~350 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 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 2~5 细胞。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盐酸溶液(1→100)10ml,用力振摇数分钟,滤过。取滤液2ml ,加碘化汞钾试液 1滴,振摇后,生成黄白色沉淀;另取滤液 1ml,缓缓加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 2ml,置水浴上加热,两液接界处生成红褐色环。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四氢呋喃-乙酸(51:48:1: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5nm。理论板数按吴茱萸胺峰计算应不低于7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吴茱萸胺、吴茱萸次碱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各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13g,精密称定,加入甲醇80ml,加热回流5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适量,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吴茱萸胺(C19H17N3O)和吴茱萸次碱(C18H13N3O)的总量不得少于0.20%。 [3]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归肝、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用法用量:1.5~4.5g;外用适量。
摘录 《中国药典》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吴茱萸(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吴茱萸(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的信息介绍
- ↑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果蔬百科
- ↑ 《中国药典》:吴茱萸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