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牛舌草 (紫草科、牛舌草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牛舌草 (紫草科、牛舌草属植物))
是紫草科、牛舌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可达1米,枝密生具基盘的白色长硬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长圆形至倒披针形,全缘,茎上部叶无柄,较小。花序顶生及腋生,花序轴、苞片、花梗及花萼均被密糙伏毛;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花梗近直立,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冠蓝色,喉部附属物画笔状,扁平,柱头头状,小坚果有明显的网状皱褶及小疣点。
牛舌草是中国维吾尔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材之一,具有生湿生热、调节异常黑胆质、生湿补脑、祛寒补心、爽心悦智、润燥消炎、止咳平喘等功效。分布于欧洲、北非、叙利亚、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高加索地区、哈萨克。中国有栽培。牛舌草生长在中国新疆平原绿洲、田野、路边。
目录
牛舌草(学名:Anchusa italica Retz.)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牛舌草
- 拉丁学名:Anchusa italica Retz.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管状花目
- 科 :紫草科
- 亚 科:紫草亚科
- 族 :牛舌草族
- 属 :牛舌草属
- 种 :牛舌草
- 命名者及年代:Retz.,1779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可达1米,通常不分枝或上部花序分枝,密生具基盘的白色长硬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5-6厘米,全缘,两面被贴伏的硬毛,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成柄;茎上部叶无柄,较小。
花序顶生及腋生,分枝,果期伸长,花序轴、苞片、花梗及花萼均被密糙伏毛;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花梗近直立,长1-3毫米,果期伸长达1厘米;花萼长10-13毫米,5裂至近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果期长约1.8厘米;花冠蓝色,长达2厘米,筒部与萼等长或稍长,微弯曲,无毛,檐部直径约1.2厘米,裂片近圆形,宽约5毫米,喉部附属物画笔状,扁平,长约2毫米;雄蕊着生喉部之下,内藏,花药长约3毫米,花丝长约2.5毫米;花柱长1.1-1.3厘米,稍伸出喉部,柱头头状,微2裂。小坚果长约6毫米,有明显的网状皱褶及小疣点。
繁殖方法
栽培季节:牛舌草采用种子繁殖,中国北方春播在4月上旬,秋播在9月。
整地施肥:牛舌草播种前需要深耕土地,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千克。将肥料与土壤混匀,精细耕耙,做成宽1.3米的平畦,浇1次底水,4天后,将畦面翻耕1次,耙细整平即可播种。
催芽播种:牛舌草在适宜的条件下采用干子直播。也可用凉水在室温下浸泡几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然后再播种。有条件的,可将种子浸种后在20℃条件下催芽,经4天出芽后,再播种。一般采用条播的方式,在整好的畦内按20-30厘米的行距开沟,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用细湿土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时可视土壤墒情适量浇水。每亩播种量为300克。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牛舌草幼苗前期生长较慢,应注意及时中耕除草,以免幼苗生长被杂草抑制。幼苗1-2片真叶时浇1次水,以后每7-10天浇1次水,保持土壤湿润,幼苗3-4片真叶时,可适当控水,以促进其根系发育。当幼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一般按50厘米株距留苗。若土壤肥力充足,适当密植,可提高产量。中国北方天气干燥,应注意浇水,并结合浇水进行追肥。间苗后应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7-8千克。播种后40-50天即可收获。 [1]
主要价值
牛舌草是中国维吾尔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材之一,具有生湿生热、调节异常黑胆质、生湿补脑、祛寒补心、爽心悦智、润燥消炎、止咳平喘等功效。主治干寒性或黑胆质性疾病,如干性脑虚,寒性心虚、心悸,抑郁症,干性胸膜炎、肺炎及结核疾病,寒性咳嗽、感冒、气喘等。
《注医典》记载:宽胸强心,消除恐惧;主治热性心悸、恐惧症、忧郁症、咳嗽等。
《拜地依药书》记载:消除溃疡,润肺止咳;治小儿口腔溃疡,咳嗽胸痛等。
《药物之园》记载:生湿消炎,除狂安神,消除黄疸,溶石排石;治脑膜炎。癫狂,肾结石,膀胱结石等。
牛舌草 (中药)
牛舌草,中药名。为蓼科植物齿果酸模Rumex dentatus L.的叶。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之功效。常用于乳痈,疮疡肿毒,疥癣。牛舌草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入药部位:叶。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用于乳痈,疮疡肿毒,疥癣。
相关配伍
1、治热性恐惧症、抑郁症:牛舌草6g,水煎服。
2、治热性心悸:牛舌草6g,水煎,与赤石脂3g同服。
3、治咳嗽胸痛:牛舌草6g,冰糖10g,水煎服。
4、治各种结石,面色不佳:牛舌草6g,赤石脂3g,砂糖6g,煎成糖浆内服。
5、治小儿口腔溃疡:取牛舌草干品适量,炒焦,研成细粉,撒在溃疡处。(1-5方出自《哈萨克药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捣敷。
采集加工:4-5月采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叶枯绿色,皱缩。展平后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矩圆形或宽披针形,如牛舌状,长4-8cm,宽1.5-2.5cm,全缘,顶端钝圆,基部圆形;茎生叶较小,叶柄短,叶片披针形或长披针形;托叶鞘膜质,筒状。气微,味苦、涩。 [2]
药理作用
杀原虫作用,并可作缓泻剂和解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