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杨昌栋(1897  — 1983),福建知名神学教育家,福州天安堂主任牧师。

神学(古希腊语:Θεολογια,拉丁语:theologia,英语:Theology)一词,广泛指称所有对神(上帝)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学说[1]。神学一词的希腊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逻各斯/话语/学说”)两个字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类对上帝正确认识的学说之意。为宗教研究[2]的一个领域。

目录

简介

杨昌栋,1897年(光绪23年)11月30日出生于福建平潭梧井村(今苏沃镇)的一个贫寒农家。其祖辈信奉佛教,1882年,其父率全家改信基督教。杨昌栋有一姐四兄,他最小。父母见他自幼聪慧,就节衣缩食供他读书。自5岁起,他断断续续就读私塾,稍大些便参与部分劳动,如割草、放牛等。14岁,他到福清龙田融美学校(教会学校,今福请第三中学)读书;三年后,入福州格致书院(教会学校)求学,学费由学校资助。

1919年,杨昌栋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他回平潭联合一些进步青年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抵制日货,揭露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与奸商朋比作恶的卑鄙行径。“五四运动”使他认识到:惟有发展教育,才能增长人民的知识,唤起人民的觉醒。从此,他立志为教育事业献身,故而勤奋学习。他的英语成绩尤为突出,早在学生时代,就曾为英华书院的一位外籍教员做翻译。1921年秋,他从格致书院毕业后,又考上福建协和大学(同年两校合并)。仅三年半,他就修完四年课程,以优异成绩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25年初,他回平潭开宗中学(后改为岚华中学,今平潭一中)任校长。是年秋,入燕京大学宗教研究院深造。三年后,获神学硕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是《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贡献》,后经补充、修改成书,被收入《燕京宗教学丛书》,并于1936年由上海广学会书局出版,又于200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版。该书对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全面阐述,其史实资料丰富,为国内外同类课题难得的专著。燕京大学教授刘廷芳称:“……在华文著述中,还未有(此类)专书”。

燕京毕业后(1928年),杨昌栋赴平潭苏沃教堂担任牧师,并建立了一些支堂。1930年他应聘就任福清融美中学(首任中国人)校长。1933年秋,他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仅一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获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是《对中国福建平潭农村社会调查及其改革方案》。他怀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目的,在留美期间,深入到美国15个偏远农村教区、10个农村和黑人学校以及2个农村社会活动中心作社会调查,了解了许多有用的方法和经验,再结合中国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对中国农村的家庭、生育、人口、教育、卫生、文化、劳动、技术、生态等方面提出许多改革设想。

1934年,杨昌栋学成回国,任福州协和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力持勤工俭学,使许多贫苦学生得到就学机会,为福建农业培养了一批批技术人才。1938年,杨昌栋兼任福建协和道学院院长,把道学院学制改为5年(第一年学圣经,第二、三年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第四、五年学神学)。1941年,日寇入侵福建,美国卫理公会在福建沿海的10所中学组成卫理联合中学,杨昌栋任校长。“联中”先迁往闽清,再迁至顺昌。国难当头,经费缺乏,设备简陋,他带领师生克服困难,勤俭办学,发展生产,自力维生。1942年秋以后,他专任道学院院长;1945年秋道学院迁回福州,更名为福建协和神学院,他仍为院长。他分别与金陵协和神学院、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作,凡具高中毕业的本院神学生,两年后可按需要再分别前往这三所院校进修至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办学经费紧缺,而且国共斗争也反映到学校中来。在多次推辞不掉的情况下,于1947年夏到1949年初,杨昌栋受聘为福建协和大学代理校长,校内设文、理、农三个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聘请来郑作新(理学院教授,世界著名鸟类生物学家)、严叔夏(文学院教授,严复之子)、李来荣(农学院教授)等教授;同时也选送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前往美国进修或留学,如林兰英(后来是我国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赵修复(后来是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林一(后来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员),以及后来成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的金云铭和林恩卿等人。“协大”坐落于福州郊区魁歧村,杨昌栋力主:学校联系农民,教育服务农村。这种办学宗旨立刻见效,得到农民的好评。

1949年5月,杨昌栋前往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进修。1950年秋,他同300多位中国旅美学者及留学生一道乘轮船回国。这一次回国后,他就专心做教会工作,不再接受大学对他的聘请。他先后被选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市人民代表和福建省文史馆委员、以及卫理公会福州年议会主席等。1954年参加全国基督教代表会议;1956年、1960年、1980年担任福建省及福州市第一、二、三届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和全国委员。1981年担任福州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总干事,1980年至1983年担任福州天安堂主任牧师。

杨昌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一贯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学生时代,坚持勤工俭学,就是在国外留学,享受到奖学金,照样半工半读。后来身为校长了,竟身背草篓、牵羊过市、上山牧放。他在必要的场合穿的是西装革履,可平日里却喜欢穿他母亲为他土织土制的衬衣或长袍。自食其力、勤劳节俭,廉洁奉公,非分勿取,是他一生的生活守则。所以,他十分推崇使徒保罗(传福音的使者,又是帐篷工匠)。他主张教牧人员在传福音的同时,应兼有劳动技能(含技术和知识),养活自己,不给教会增加经济负担。

他坚信,神就是真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真理都属于神;人类社会发展到最终,是神的国降临地上;基督教是“入世”的宗教。所以,他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杨昌栋有著惊人的记忆力,加上他勤思好学,以致学问渊博;他常以一句名言勉励自己:“没有属于人的东西和事情我对之外行”。

“文革”期间,他被扣以“帝国主义走狗”、“反动教头”、“资产阶级权威”等罪名,遭挂牌批斗、凌辱、殴打,一家人被赶出教堂(甚至家人被拆散),搬到仅有7平方米的凉衣廊里。其全部财产被红卫兵抄走,历年攒钱买的大量中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仅留一本《韦氏大字典》以及一张床和一张小书桌。夜晚,其子女只得躺在楼板上睡觉。他们全家人就这样度过14载。在那混乱、无道的年月里,他坚持信仰,不做一件亏心事,不说一句亏心话,拒绝怨尤和报复,而且安慰亲友:万事学会忍耐;历史上,基督教每经历一次逼迫,都迎来下一次的复兴。

杨昌栋30岁结婚,妻子李梅娇女士。他们生下三男三女,除两个儿子早逝外,其他四个子女都遵循他的教诲,勤奋学习,热爱祖国,诚实做人。他们先后毕业于大学或专科学校,在医务或教育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1983年4月,杨昌栋开始患病。同年10月23日傍晚安静离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