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杨致俭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杨致俭,1974年7月生于上海。国家一级演奏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幼承庭训,从小在父亲的安排下系统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笛箫等传统艺术,且极具艺术天赋。古琴演奏师承被誉为"南龚北李"的两位古琴泰斗:龚一先生和李祥霆先生;琴箫演奏师承"江南箫王"戴树红先生;传承广陵琴派和虞山琴派经典,形成自家风格;连续获得四届全国古琴大赛银奖;由于大学的专业是“建筑学”,他长于运用科学量化的方法看待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在古琴制作中实现“音响学、美学、材料学、琴学”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他申报了20多项和古琴制作相关的专利,并写出《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一书[1]

多次参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古琴大师音乐会"、"中国古琴新年音乐会"等重要古琴文化活动,以及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各类外事出访演出。

目录

故宫古琴的研究和活化

2017年,杨致俭开始参与故宫博物院古琴馆的筹备以及故宫古琴艺术的研究工作。故宫博物院藏古琴88张,唐宋元明清各代俱全,以清宫旧藏为主体,此外还有其它与古琴相关的文物,如书画、瓷器、玉器等,各类藏品的质量、数量列居全国博物馆之首。在专注于故宫古琴艺术研究和活化的过程中,杨致俭真正体会到故宫是一所艺术大学。在这里,他完成了从古琴演奏者、制作者到古琴文化研究者的转变。

古人对节气对自然充满敬畏,体现在顺应自然,用天然的材料,传统的工艺,顺应自然节气,最后做出一张满意的作品。故宫的古琴藏品也体现了这一点,颠覆了我对“无藏金玉,厥惟琴书”的文人观念。故宫藏品使用金玉,体现的是古人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艺,做出最好的作品献给皇上,体现了敬畏。在制作过程中形成的礼制,比如对应不同等级,使用不同的工艺和材料去做,也体现敬畏。包括琴曲的演奏也是这样,有些曲子,比如列子御风而行,天风环配,仙女在天上御风而行,环配叮当。如果演绎者对传统文化不了解,没有敬畏和爱,就达不到那个境界。

比如说古琴制作,古人用一年造一张琴。宋代的书上就有记载,叫“夏至伐其木”,夏天把木头伐下来。秋分之后“合其胶漆”,秋天把漆胶合起来,木头拼起来,入冬以后“合其琴声”,就是挖共鸣腔,把琴合起来。第二年春分以后,挥五修,要修五道回,周岁乃成琴。整整一年,做好一张琴。所以,古人用这么长的周期做一张琴,就是敬畏[2]

视频

Couldn't parse video from https://youtu.be/jWj-T-yw0Qc

参考资料

  1.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曹怡玲. 传承千年非遗 活化古琴艺术. 2021-09-13 [2022-08-13]. 
  2. 古琴家杨致俭:珍视和敬畏时代赋予的机遇. [202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