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勇
楚勇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一支地方团练,[1]亦称楚军,宝勇,即湘军的起源。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瑶民雷再浩以青莲教名义在崀山起义,官军不敌。知县李博、举人江忠源“在各村整饬团练以备剿捕”,得民团兵数千人。此是楚勇团练的最初成立,后楚勇编入左宗棠的新楚军,并成为主力,收复了新疆。
目录
主要活动
早期活动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瑶民雷再浩以青莲教名义在崀山起义,官军不敌。知县李博、举人江忠源“在各村整饬团练以备剿捕”,得民团兵数千人。此是楚勇团练的最初成立。[2]
1849年李沅发起义,新宁拔贡刘长佑、廪生刘坤一“速归督办团练,乡兵不期而会者万计”。
蓑衣渡之战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在永安受挫,转而攻桂林。同年,刘长佑回乡,在维新书院讲学,在江忠源的力邀下重新出山,随江忠源,入广西出境作战。此时新宁团练才正式号称楚勇。清人邓辅伦、王政慈所撰《刘长佑谱》中载: “江公即行,公不敢辞……军桂林城北,合新旧所部千七百人,名楚勇,是为楚勇之始。” 太平军在桂林城下被楚勇大败后,转道全州,伐柯为筏,欲循湘江直下夺取长沙。江忠源用刘长佑之计,绕路敌前,扼守蓑衣渡,砍下许多木头,在河中遍布暗桩,连营河西岸,约诸军会师东岸,以截击太平军。果然,太平军乘船筏顺江而下,至蓑衣渡,其船筏纷纷被水中的木桩卡住,继而楚勇放火烧其船筏,从两岸夹攻,鏖战两昼夜,用火炮炸死了太平军南王冯云山,致使太平军在蓑衣渡惨败,楚勇由此而声威大振。
长沙围城
咸丰二年八月,江忠源与刘长佑选五百精锐顺湘江下援长沙,从湘江西岸的溁湾市(即今溁湾镇)渡河,驻扎在城北。刘长佑因在长沙读书多年,熟知长沙地形:城东南角地势较高,可以俯瞰城中,便与江忠源商议,将营垒驻扎在天心阁下。紧接着,太平军一千多人来争夺,楚勇分兵拒敌,且战且在天心阁下筑垒,第二天,垒成。后来,太平军围攻长沙八十余天,两次攻破了南面城墙垛口,还是不能攻入长沙城,就是因为天心阁的犄角之力。就是在天心阁下,太平军骁勇的西王萧朝贵在激烈的战斗中中炮身亡,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江忠源战死
咸丰三年(1853年)6月,江忠源授官安徽巡抚。 10月,以太平军从南昌撤围西上,急赴湖北田家镇(今武穴西北)增防,被太平军击败,退至武汉。 12月率部入守庐州(今合肥),陷入太平军的重围。因兵单粮乏,援兵不至,庐州城于咸丰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14日被太平军攻破,投水自杀。江忠源被清廷追赠总督,谥忠烈。有《江忠烈公遗集》传世。
后期活动
后期的楚勇因主将战死,归于刘长佑及江忠源族弟江忠义统领。其后驻江西与太平军石达开部作战,期间有两次宝庆之战,1864年在广西镇压了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等建立的大成国。
和湘军的关系
湘军的概念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湘军为太平天国起义时,湖南的各路团练,意即湖南人的军队。此种说法见于王闿运《湘军志》。狭义的湘军为以曾国藩在衡州训练的团练为主体。见湘军。
和楚军的关系
左宗棠离开湘幕之后招募的团练称楚军。楚勇中的蒋益澧部拨归左宗棠指挥,成为左宗棠的主力部队。
总结
在广西对太平军作战中,清军不堪一击,唯楚勇愈战愈勇,成了太平军的劲敌.连曾国藩也讲楚勇的吃苦耐劳和勇猛非湘勇所比.楚勇转战广西、湖南、江西、贵州进四川对太平军作战,在楚勇中有四位崀山籍的人氏成为封疆大吏,江忠源、江忠义、刘长佑,刘坤一曾任两江总督,为晚清湘军首领在对太平军作战中,楚勇、湘勇、湘军合编为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