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楚莊王的「繞樑」

繞樑

中文名: 繞樑

拼 音: ràoliáng

注 音: ㄖㄠˇ ㄌㄧㄤˊ

出 處: 《列子·湯問》

繞樑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ràoliáng,「四大名琴」之一;也形容歌聲優美、餘音繚繞。語出《列子·湯問》:「昔 韓 娥 東之 齊 ,匱糧,過 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1]


目錄

詳細釋義

(1)形容詞。《列子·湯問》:「昔 韓娥 東之 齊 ,匱糧,過 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後遂以「繞樑」形容歌聲高亢迴旋,久久不息。


晉陸機《演連珠》之十:「繞樑之音,實縈弦所思。」 南朝 梁 沉約 《詠箏》:「徒聞音繞樑,寧知顏如玉。」 明梅鼎祚 《玉合記·懷春》:「繞樑雅足清歌,長袖由來善舞。」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丐仙》:「餘音嫋嫋,不啻繞樑。」


(2)古琴名。


晉傅玄《琴賦》序:「 齊桓公 有鳴琴曰號鍾, 楚莊 有鳴琴曰繞樑。」 宋虞汝明《古琴疏》:「 華元 獻 楚莊王 以繞樑 之琴,鼓之,其聲嫋嫋,繞於梁間,循環不已。」


(3)古樂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傳。


《通典·樂四》:「 宋 孝武 大明 中, 吳興 沉懷遠 被徙 廣州 ,造繞樑。其器與箜篌相似。 懷遠 亡,其器亦絕。」參閱《宋書·樂志一》。


相關典故

1、今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


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一位叫韓娥的女子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淒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迴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 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 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 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 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悉, 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百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善躍拚舞, 弗 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列子·湯問》)」


2、四大名琴之一。


所謂「琴、棋、書、畫」當中的「琴」,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彈拔樂器之一,現稱「古琴」或「七弦琴」。


古琴的製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們對後世的影響並沒有消失。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


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 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