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燕
楼燕 |
中文学名 楼燕 拉丁学名 Apus ap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雨燕目 科 雨燕科 属 雨燕属 种 楼燕 英文名 Common Swift |
楼燕,(学名:Apus apus),两翅狭长,呈镰刀状,两翅初级飞羽外侧和尾表面微具铜绿色光泽。尾叉状。颏、喉灰白色,微具淡褐色纤细羽干纹。幼鸟额污灰白色,通体烟褐色,无光泽,微具细窄的灰白色羽缘。颏、喉灰白色扩展到上胸。虹膜暗褐色,嘴短阔而平扁,纯黑色,脚黑褐色。主要栖息于森林、平原、荒漠、海岸、城镇等各类生境中。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飞行性昆虫。常在飞行中边飞边捕食。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高大的古建筑物、宝塔、庙宇、宫殿的天花板、横梁和墙壁洞穴中,也在岩壁、城墙洞穴中营巢。
目录
形态特征
头和上体黑褐色,头顶和背羽色较深暗,并略具光泽。两翅狭长,呈镰刀状,两翅初级飞羽外侧和尾表面微具铜绿色光泽。尾叉状。颏、喉灰白色,微具淡褐色纤细羽干纹。胸、腹和尾下覆羽黑褐色,腹微具窄的灰白色羽缘。
幼鸟额污灰白色,通体烟褐色,无光泽,微具细窄的灰白色羽缘。颏、喉灰白色扩展到上胸。
虹膜暗褐色,嘴短阔而平扁,纯黑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9~40克,雌性31~41克,体长雄性168~184毫米,雌性169~176毫米,嘴峰雄性 6~7毫米,雌性6~8毫米,翅雄性154~177毫米,雌性155~175毫米,尾雄性73~87毫米,雌性76~90毫米,跗跖雄性8~11毫米,雌性10~12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森林、平原、岩壁、荒漠、海岸、城镇等各类生境中。多在高大的古建筑物,如宝塔、庙宇、城墙缝隙中栖居。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白天常成群在空中飞翔捕食。尤以晨昏、阴天和雨前最为活跃。飞翔疾速,时速可达110千米。常边飞边叫,叫声清脆而响亮。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飞行性昆虫。常在飞行中边飞边捕食。
楼燕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6~7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高大的古建筑物、宝塔、庙宇、宫殿的天花板、横梁和墙壁洞穴中,也在岩壁、城墙洞穴中营巢。距地高多在10~30米左右。巢由枯草茎、叶、麻、破布、纤维、纸屑和泥土混合而成。内垫有绒羽、羽毛和毛等柔软物。巢的形状为碟状。大小为外径10~13厘米,内径8~9厘米,巢高3~6厘米。可多年利用。每窝产卵2~4枚,多为3枚,卵白色无斑,大小为24~26×15~17毫米,形状为椭圆形,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1~23天。雏鸟晚成性,大约经亲鸟喂养30多天以后才能飞翔。
楼燕诗词文献
《国风·邶风·燕燕》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邶风》中的一篇, 是先秦时代的民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唐代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劳劳胡燕怨酣春,薇帐逗烟生绿尘。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胸斑黑,声大,名胡燕。其巢有容疋素者。
宋代罗愿《尔雅翼》:胡燕,比越燕大,臆前白质黑章,其声亦大。
明代张瀚《松窗梦语》:燕有二种:越燕小,黑而紫,多呢喃语,巢于门楣;胡燕比越差大,羽多斑点,声亦较大,巢屋两楹间,古称玄鸟。[1]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就是咱北京人口中的“楼燕儿”! ,搜狐网,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