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树
槟榔树 槟榔树别名槟榔子、大腹子、宾门、橄榄子、青仔、棕榈科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槟榔树是单子叶植物纲、初生目、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1]
目录
形态特征
槟榔树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槟榔树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槟榔树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槟榔树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黄色,中果皮厚,纤维质。花果期3-4月。[2]
生长环境
槟榔树属温湿热型阳性植物,喜高温、雨量充沛湿润的气候环境。常见散生于低山谷底、岭脚、坡麓和平原溪边热带季雨林次生林间,也有成片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沟谷,山坎、疏林内及微酸性至中性的沙质壤土荒山旷野。 耐肥,不耐寒,16℃就有落叶现象,5℃就受冻害,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年降雨量1500-2200mm地区适宜生长。幼苗期荫蔽度50%-60%为宜,成年树应全光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种子有果内后熟特性。[3]
种殖技术
槟榔树果皮是金黄色的留种。采下的果实,晒1-2天,待果皮稍干燥时,用湿沙层积法成堆积法催芽,20d左右发芽,芽长3cm时即可播种,可用苗床和营养袋育苗。生产上多采用营养袋育苗。苗生长约1年,高50-60cm,有5-6片叶时便可定植。海南于2-3月或8-10月,云南于5-6月定植。种植时应该用疏松肥沃的土壤,备地要先将杂草清除干净,给它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坡度超过15°的山地,要沿等高线挖1.5米向内倾斜15°左右的环山行。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定植,以8-9月雨季定植最佳。每年都要进行除草2-3次,培土3-4次,促进根部更好的生长,为了让它更好生长,要适当施肥,每年大概施肥3次左右,在生长阶段,多施氮肥,成熟后应该施磷钾肥,氮肥要少施。[4]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