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炭疽病
症狀
開花前後在幼嫩葉上形成茶褐色的圓形病斑,病斑相互癒合可引起葉處穿孔。6月份以後葉片變硬,葉面上病斑粗糙,為黑褐色小型或大型及不規則形病斑。發病嚴重時,可引起大量落葉,並引起枯芽。[1]
病原
病原菌為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an)SpauldingSchrenk,屬子囊菌亞門,球殼菌目,小叢殼屬。無性階段為GloelsporiumfructigenumBerk.屬半知菌的黑盤孢目盤圓孢屬。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在枯死的病芽、枯枝、落葉痕及僵果等處越冬。第二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成為初侵染源,借風雨傳播為害。發病潛育期在成熟果實上為2-4天,幼葉上為4天,老葉上則可長達3-4星期。
因本病靠雨水傳染,所以降雨多的年份,發病相應較重。病菌發育溫度為10-30℃,以25℃為最適。
分布與危害
危害櫻花。[2]
防治方法
清除越冬菌源,即徹底清除樹上病枝、僵果。
謝花後半月,病菌開始侵染時,噴布第一次藥劑,可定期噴施國光銀泰(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國光思它靈(氨基酸螯合多種微量元素的葉面肥),用於防病前的預防和補充營養,提高觀賞性;
發病初期,病初期噴灑25%咪鮮胺乳油(如國光必鮮)500-600倍液,或50%多錳鋅可濕性粉劑(如國光英納)400-600倍液。連用2-3次,間隔7-10天。
參考文獻
- ↑ 櫻花品種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微信
- ↑ 稀奇櫻花竟患上炭疽病搜狐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