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橐
拼音; tuó
部首; 木
字碼; U+6A50
五筆; gkhs
倉頡; jbmrd
鄭碼; AJGF
造字法; 形聲
注音; ㄊㄨㄛˊ
Unicode; CJK
GBK; E9D2
筆畫數; 16
筆順編號; 1251245132511234
詞性; 名詞;象聲詞;動詞
結構; 上中下
四角號碼; 50904
基本字義
橐;tuó
1.口袋:負書擔~。
2.〔駱~〕即"駱駝"。
3.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具爐~,~以牛皮"。
⑴ 口袋:負書擔~。口袋的一種,兩端不封口,可以根據要裝物品的多少來決定,物品多了就可以作大的口袋,少了可以作小的口袋,裝好物品後兩端再行封口,當中留一空擋,方便牲畜載駝,古時候在晉西一代廣泛應用,方便騾馬、駱駝載物。卸載物品後收將起來是個不占領地方小的袋子。
例:其他願執鞭負橐,奔走效勞,又有壺叔等數十人。--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⑵〔~駝〕即"駱駝"。這裡暗示了駱駝的適應能力,食量可以隨環境的變化而生存。用可以變化的口袋來比喻駱駝。
⑶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具爐~,~以牛皮"。
註解典故
橐
槖;tuó
[名]
⑴(形聲。從槖省,石聲。)
⑵同本義 [hollow bag open on both ends]
槖,囊也。--東漢·許慎《說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
寧子職納槖饘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餱糧,於橐於囊。--《詩·大雅·公劉》
負書擔橐。--《戰國策·秦策》
田乞盛陽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昂家將軍以為(張)安世本持橐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漢書·趙充國傳》。顏師古注:"橐,所以盛書也,有底曰囊,無底曰橐。簪筆者,插筆於首。"
橐金數千。--清·張廷玉《明史》
⑶鼓風吹火器 [air-blower]
具爐橐,橐以牛皮。--《墨子·備穴》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四回:"干將乃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妙選時日;天地下降,百神臨觀,聚炭如邱,使童男童女三百人,裝炭鼓橐。"
項橐:傳說中的神童,孔子曾經拜他為師,見《三字經》:"昔仲尼 師項橐"
詞性變化
橐;tuó
〈象〉
象聲詞 [sound of leather shoes]。如:橐橐的皮鞋聲
橐;tuó
〈動〉
通"托",依附 [rely on]
重爭士橐。(指依附諸侯或卿大夫。)--《韓非子·五蠹》
英文翻譯
橐;Tu ó
Pocket.
The [ 橐駝 ] is namely the " camel ".
A kind of drum breeze of the ancient times blows the firearm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ᇈ《唐韻》《集韻》$他各切,音拓。《說文》囊也。《唐韻》囊無底。《詩·大雅》於橐於囊。《毛傳》小曰橐,大曰囊。《左傳·宣二年》趙盾見靈輒,為簞食與肉,置諸橐而與之。
又冶器也。《老子·道德經》天地之閒,其猶橐籥乎。《注》橐者外之櫝,所以受籥也。籥者內之管,所以鼓橐也。《淮南子·本經訓》鼓橐吹埵,以消銅鐵。
又盛衣食之器者曰橐梠。《莊子·天下篇》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又橐橐,杵聲也。《詩·小雅》椓之橐橐。
又橐駝,獸名。言其負囊橐而駝物也。《揚雄·長楊賦》驅橐駝,燒䑺蠡。
又橐皋,吳地。《春秋·哀十二年》公會吳於橐皋。《漢書》屬九江郡。
又《唐韻》章夜切,音柘。義同。
又《集韻》都故切,音妒。木名。○按《說文》別立橐部,今倂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