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南方天文台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是天文学最重要的政府间组织在欧洲和世界最多产地面天文台。 它是由16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捷克共和国、丹麦、法国、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以及智利的主机状态[1]。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加兴。它是欧洲天文学家合作的国际性机构。主要观测设施建在位于智利圣地亚哥北600公里处的拉西亚山上,设有15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3.6米反射望远镜、3.5米新技术光学望远镜、 1.52米摄谱望远镜、1米测光望远镜和1米施密特望远镜。研究领域有恒星、星系、星际物质、星系团、类星体、X射线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天文仪器与技术方法等。 ESO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集中在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地面观测设施使天文学家做出重大科学发现。 ESO也在推广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天文学研究的组织合作。
目录
欧南台简介
1962年10月5日,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五国在巴黎签署了一份协议,决定共同在南半球建立天文台,并命名为欧洲南方天文台。后来陆续有丹麦、芬兰、意大利、葡萄牙、瑞士、英国、西班牙、捷克共和国加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选址工作始于1950年代中期,那时曾向非洲的卡洛沙漠派出考察队。1960年代中期,欧洲南方天文台考察了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玛沙漠,最终选定这里作为台址。1969年3月25日,欧洲南方天文台在阿塔卡玛沙漠南部的拉西拉山正式剪彩。
2019年4月11日,视觉中国网站上出现了欧洲南方天文台公布的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2]。并注明此图仅限于编辑用途,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咨询客户代表。后经咨询,该图片版权由欧洲南方天文台提供。视觉中国通过法新社获取了图片授权。如果需要商用,则必须联系欧洲南方天文台。
历史形成原因
十九世纪末欧陆内战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天文学的研究几乎中断一段时间,直到二次大战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建立、成长与茁壮。 他们齐心协力建造了3.6米望远镜,象徵著欧洲天文科学力量的整合,恢复了旧有历史的荣光。联合国式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建造。
话说现代天文望远镜的建造,不但结构愈来愈精密,造价也愈来愈高昂。这不是二次战后衰弱的欧洲国家单独能负担的。 因此欧洲各国的政府便相互合作,结合彼此的财力、物力来从事经济科学的发展。例如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欧洲太空总署(ESA)及本文所讨论的欧洲南方天文台。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因为从前的天文台都是各国自行其事,投资效益比非常低。 ESO这种集各家之长的科学研究单位,使设备、器材不致重复投资,并能集中人力、财力,例如专长于光学设计与制造的德国,机械设计的意大利与法国,都参与ESO各大望远镜的制造﹔因而促进了文化与人种的交流。 这种「无国籍地球村」的参与感,仿佛就是未来人类相偕在太空探险的情景。
视频
欧洲南方天文台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世界上最“亮”的大眼睛,能观测宇宙最远的地方,探究星辰大海 ,搜狐,2018-08-25
- ↑ 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公布!原来你是这样的黑洞!,搜狐,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