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蕨
歐洲蕨(學名:Pteridium aquilinum (L.) Kuhn)是蕨科蕨屬植物,高可達1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銹黃色柔毛,以後逐漸脫落;葉遠生;葉片闊三角形或長圓三角形,長30-60厘米,寬20-45厘米;羽片4-6對,柄長3-5厘米回羽狀;小羽片互生,斜展;裂片10-15對,平展。葉脈稠密,僅下面明顯;葉干後近革質或革質,暗綠色;葉軸及羽軸均光滑,小羽軸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各回羽軸上面均有深縱溝1條,溝內無毛。
除南極外,所有大陸都可以找到歐洲蕨 。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亞熱帶地區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200-830米山地陽坡及森林邊緣陽光充足的地方。
根狀莖提取的澱粉稱蕨粉,供食用;嫩葉可食,稱蕨菜。根狀莖的纖維可制繩纜,能耐水濕。全株均入藥、駆風濕,利尿,解熱,又可作驅蟲劑。
目錄
歐洲蕨形態特徵
植株高可達1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銹黃色柔毛,以後逐漸脫落;葉遠生;柄長20-80厘米,基部粗3-6毫米,褐棕色或棕禾杆色,略有光澤,光滑,上面有淺縱溝1條;
葉片闊三角形或長圓三角形,長30-60厘米,寬20-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三回羽狀;羽片4-6對,對生或近對生,斜展,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長15-25厘米,寬14-18厘米,柄長3-5厘米回羽狀;小羽片約10對,互生,斜展,披針形,長6-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近平截,具短柄,一回羽狀;裂片10-15對,平展,彼此接近,長圓形,長約14毫米,寬約5毫米,鈍頭或近圓頭,基部不與小羽軸合生,分離,全緣;中部以上的羽片逐漸變為一回羽狀,長圓披針形,基部較寬,對稱,先端尾狀,小羽片與下部羽片的裂片同形,部分小羽片的下部具1-3對淺裂片或邊緣具波狀圓齒。葉脈稠密,僅下面明顯;葉干後近革質或革質,暗綠色,上面無毛,下面在裂片主脈上多少被棕色或灰白色的疏毛或近無毛;葉軸及羽軸均光滑,小羽軸上面光滑,下面被疏毛,少有密毛,各回羽軸上面均有深縱溝1條,溝內無毛。[1]
歐洲蕨主要變種
蕨(Pteridiumaquilinum(L.) Kuhn var.latiusculum(Desv.) Underw. ex Heller):分布於中國各地,但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亞熱帶地區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200-830米山地陽坡及森林邊緣陽光充足的地方。也廣布於世界其他熱帶及溫帶地區。該種根狀莖提取的澱粉稱蕨粉,供食用,根狀莖的纖維可制繩纜,能耐水濕,嫩葉可食,稱蕨菜;全株均入藥,驅風濕、利尿、解熱,又可作驅蟲劑。
歐洲蕨產地生境
歐洲蕨主要價值
歐洲蕨物種危害
毒性部位:全株有毒,尤以根莖的毒性最大,幼芽及未成熟葉片毒性高於成熟葉片。
主要有毒成分:含硫胺素酶、原蕨苷、蕨苷、蕨素、血尿因子、莽草酸和槲皮黃素等。
危害動物:馬、牛、羊等動物均可發病。牛急性中毒以骨髓損傷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為特徵,牛慢性中毒主要表現地方性血尿病或膀胱腫瘤;羊中毒表現視網膜退化和失明及腦灰質軟化;單胃動物主要表現硫胺素缺乏症。歐洲蕨和毛葉蕨具有相似的毒性與致癌性,可引起大鼠和豚鼠消化道、膀胱和乳腺腫瘤,以及牛的血尿病與膀胱腫瘤。
牧場危害:歐洲蕨生長着長長的根和葉,能夠迅速地在草地和樹林裡蔓延。不少農民和花匠都很討厭歐洲蕨,因為它一且生長起來就很難除掉。
從它的森林地大本營向外擴散蔓延已經有好幾個世紀了。但是它們侵占空曠的鄉下地區的速度在不列顛的整個西北部地區卻是令人擔心地加快了。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竟爭者,歐洲蕨通過將其他植被擠出而降低牧地的價值。這一類蕨本身對於牲高就是有毒的,此外還有助於羊虱(一種昆蟲)的繁殖這種昆蟲不但襲擊羊群,而且還傳播疾病。
對人類危害:儘管許多人欣賞歐洲蕨的美麗,但是,對受威脅的棲息地以及對以娛樂為目的的高地使用產生了影響。[4]
歐洲蕨防治方法
在歐洲蕨優勢生長地區,可採取物理(焚燒、深耕輪作或刈割)或化學控制技術,控制蕨類植物的擴散和蔓延。中毒動物尚無特效藥物,旦發現中毒應首先停止採食蕨類植物,反芻動物給予鯊肝醇,馬屬動物給予硫胺素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