欬(拼音.)
欬 拼音kài ài 注音ㄎㄞˋ ㄞˋ 部首欠部部外筆畫6畫總筆畫10畫 五筆YNTW倉頡YONO鄭碼SZOR四角07882結構左右電碼2947統一碼6B2C筆順丶一フノノ丶ノフノ丶
目錄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欬kài(ㄎㄞˋ) ⒈ 亦作咳。咳嗽。《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余左顧而欬,乃殺之。」。
其他字義
欬ài(ㄞˋ) ⒈ 胃裡的氣體從嘴裡出來並發出聲音。
統一碼
欬字UNICODE編碼U+6B2C,10進制: 27436,UTF-32: 00006B2C,UTF-8: E6 AC AC。 欬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異體字
咳 噫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欬 kài 〈動〉 (1) 重聲咳嗽 [cough] 欬,逆氣也。——《說文》 冬時有嗽上氣疾。——《周禮》 在變動為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註:「欬嗽所以利咽喉也。」 車上不廣欬。——《禮記·曲禮》 魯樂欬,字子聲。——《史記·弟子傳》 國多風欬。——《禮記·月令》 余左顧而廢除欬,乃殺之。——《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2) 又如:欬逆(咳喘氣逆);欬嗽(咳嗽);欬謦(咳嗽聲);欬欬(象聲詞)
康熙字典
欬【辰集下】【欠部】 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 《唐韻》苦漑切《集韻》《韻會》口漑切,音慨。《說文》逆氣也。《玉篇》上欶也。《類篇》今俗謂嗽爲欬。《禮·月令》季夏行春令,則穀實鮮落,國多風欬。《註》因風致欬疾也。 又大呼曰廣欬。《禮·曲禮》車上不廣欬。《疏》廣,弘大也。欬,聲欬也。在上而聲大欬,似自矜,又驚衆也。 又謦欬,言笑也。《列子·黃帝篇》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莊子·徐無鬼》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註》欬,苦愛反。 又《集韻》去兾切,音器。義同。 又《集韻》乙界切,音餲。與噫同。《說文》飽食息也。通作䬵。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欬【卷八】【欠部】 屰氣也。從欠亥聲。苦蓋切
說文解字注
(欬)屰氣也。周禮疾醫。冬時有嗽上氣疾。注曰。嗽、欬也。上氣、逆喘也。按本亦作欶。欶者、含吸也。含吸之欲其下而氣乃逆上是曰欬。許書以欶包嗽。口部無嗽。俗又作瘶。倉頡篇齊部謂瘶曰欬。從欠。亥聲。苦葢切。一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