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出城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是两宋之际重要的思想家,因其主张“心即理”,思想带有明显的心学倾向,被朱熹大力批驳。张九成67岁去世时,朱熹年仅29岁,加之张九成晚年主要居住在偏远闭塞的江西南安,与外界鲜有往来,因而二人并没有直接交流和论辩。但朱熹一直将张九成作为重要论敌,尤其是在《杂学辨》中,对张九成《中庸说》[1]给出了多达52条批评。《杂学辨》作于乾道元年乙酉(1165),张九成已经过世六年,朱熹思想尚未成熟,但二人思想的差异已经十分鲜明。这些差异正体现出了心学和理学在工夫论上的重要分歧。
“ |
春风驱我出,骑马到江头。 出门日已暮,独游无献酬。 江山多景物,春色满汀洲。 隔岸花绕屋,斜阳明戍楼。 人家渐成聚,炊烟天际浮。 日落雾亦起,群山定在不。 江柳故撩人,萦帽不肯休。 风流乃如此,一笑忘百忧。 随行亦有酒,无地可迟留。 聊写我心耳,长歌思悠悠。 |
” |
— [南宋]张九成 |
目录
与朱熹慎独工夫的分歧
慎独作为儒家重要的修养工夫,宋代理学和心学对其各有阐发。朱熹将《中庸》中的慎独和戒惧解读为两种工夫,慎独是已发之后为善去恶的工夫,戒惧是心存敬畏、主敬存养的工夫;张九成认为慎独与戒惧相同,都是对天理本心的体认,是一种直取本体的工夫路径。
二人慎独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理学和心学对本体理解不同[2]。朱熹之“性即理”,是寂然不动的形而上本体;张九成之“心即理”,是贯穿形上形下、已发未发的本体。因而朱熹的工夫论中必须要有心的思维作用,为学与主敬并重;张九成的工夫论中心即本体即工夫,以心识心。朱熹与张九成慎独思想的差异,正是心学与理学工夫论的根本分歧。
视频
正月二十日出城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张九成:《中庸说》,新浪博客,2012-07-21
- ↑ 张九成与朱熹慎独工夫的路径及分歧,参考网,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