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 |
正月十四即農曆正月第十四天,作為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這一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正月十四
英文名; Lunar January 14th
節日時間; 農曆正月第十四天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
節日起源; 春節
各地習俗
拜臨水娘娘
中國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中國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
伏羲誕辰日
甘肅天水一帶,稱伏羲為人宗爺,以正月十四日為人宗爺誕辰日,這天要舉行祭祀活動。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祭品,祭品有宰殺好的整豬、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內古柏樹上,貼滿了小小的紅紙人。子時一到,開始讀祭文,回顧祖宗的功德,述說現今的美好生活。之後進行朝拜,給人宗爺唱戲,耍社火,祈願保佑歲歲平安,人壽年豐。祭祀後,供品要分給朝拜者,意為祖先賜給了食物。
喝亮眼湯
新昌、嵊州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湯的習俗。中國民間有個說法,這十四夜亮眼湯一喝,就說明春節也過得差不多了,大家得開始振作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工作 。那麼,這傳說中的"亮眼湯"到底是咋樣的。
亮眼湯不少人會做,但這亮眼湯到底藏着怎樣的歷史呢?一般來說,春節到正月十五是最後的高潮,不過在宋朝,從正月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七為止,這個階段都叫元宵節,正月十四夜也是在元宵節里的,那天就要喝亮眼湯。"除此之外,正月十四夜,平常人家還會在自家的各個角落裡撒上烏梓,因為據中國民間傳說,角落裡倒一些烏梓,可讓老鼠眼睛瞎掉,貓的眼睛更亮,把老鼠都吃完,這樣就可以保護糧食不讓老鼠吃掉。"烏梓其實是山上的一種野果,由於烏梓用新昌話講就像"眼珠子",意思就像多雙眼睛盯着自家的糧倉不被老鼠侵害 。
說來說去,這十四夜是跟"亮眼"的確有蠻大關係的,喝上一碗亮眼湯,然後用雪亮的眼睛去欣賞元宵燈會,以美好的心情來迎接新的一年 。
試花燈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中國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 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台州的元宵節還有一個特別的傳統,就是元宵節一般要放在正月十四過,這裡也有一個典故,相傳臨海歷史上有位知縣,他的母親是信佛的,正月十五要吃齋,但年羹本身是帶葷的,於是這位知縣就把元宵節的時間改到了正月十四,以避開齋戒日,因為元宵節提前了一天,相反的,中秋節就推後了一天,所以台州地區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正月十四過元宵,八月十六過中秋。這與浙江其他地區都很不一樣。
食糟羹
元宵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因正月為元月,而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稱"上元節"。我國各地的上元節活動大同小異,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湯圓,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在台州,元宵節為正月十四,其節日氣氛也有着與眾不同的特徵和內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
送蠐蟆兒
遂寧市蓬溪縣新星鄉的老百姓另有祈福"絕招"--每到正月十四這一天,老百姓就敲鑼打鼓、唱着民謠,將掛着"蠐蟆兒"燈籠的竹杆插進田間、河灘,俗稱"送蠐蟆兒"。
"蠐蟆兒"是四川話,也就是青蛙的意思。"送蠐蟆兒"活動是新星鄉傳承了千年的獨特民間風俗,每年的正月十四新星鄉都會舉行盛大的"送蠐蟆兒"活動。天一黑,原本冷清的場鎮一下子熱鬧起來,大人小孩會成群結隊舉着早就準備好了的"蠐蟆兒"燈籠,帶着消災祈福的心愿走出場鎮,將"蠐蟆兒"燈籠插入田間、河灘,表示"送蠐蟆兒"。"送蠐蟆兒"的路上,大傢伙還會邊走邊唱,"十四夜,送蠐蟆兒,蠐蟆兒公,蠐蟆兒婆,把你蠐蟆兒送下河。""十四夜,送蠐蟆兒,送到你外婆那兒去吃酸醪糟。""十四夜,月亮白,蠐蟆兒公,蠐蟆兒婆,我們灣頭來不得。 "
臨水娘娘傳說
有人說臨水夫人是"中國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臨水娘娘"。
唐五代時,福建泉州城外洛陽江風高浪闊,阻隔兩岸,閩王王審知命次子(泉州刺史)王延鈞建造洛陽橋。王延鈞責令承造官宋忠向中國民間題捐籌資建橋,宋忠苦於資金難籌,坐立不安,唯有在觀音菩薩神像前祈禱,這日恰是觀音壽誕,菩薩見宋忠誠實可嘉,有感於懷,便召來閭山法主許真人到泉州洛陽江,觀音菩薩化為美女立船頭,許真人化為艄公立船尾,船沿江駛來,艄公喊,不論貴賤貧富美醜向船頭之女擲銀子,誰擲中即配誰為妻,擲空之銀留作造洛陽橋之用,頓時岸上之人紛紛飛擲白銀。
風流仙呂洞賓獲悉趕來,觀音菩薩為了不讓呂洞賓刻薄,免受糾纏之苦,讓善良的王小二擲中,岸上譁然,人慢慢散去,王小二不慎被人撞落江中觸礁身亡。呂洞賓向觀音隱化之處擲銀,菩薩將銀粉倒吹回去,幾粉余塵沾上呂仙發,半莖頭髮變白,呂洞賓擢髮丟入江中,化為白蛇投入江中,菩薩知此蛇必禍害人間,必須有法力之人對付之,忙咬破指頭滴下鮮血化楊梅,福州下渡陳昌之妻葛氏吃下楊梅,從此懷孕,十月期屆產下一女,取名陳靖姑。王小二之魂投胎古田臨水劉家出世,取名劉杞。白蛇游到古田臨水洞中藏身。
靖姑七歲,由其舅葛如川教習,其堂兄陳守元伴讀,劉杞之父劉勛做一怪夢,依夢境到福州下渡陳宅,從小失聰的劉杞突然開口說話了,從此劉杞留下與靖姑陪讀,並由雙方父母作主訂下姻親之誼,靖姑漸漸長大,立志斬妖捉怪,為民除害,渴望去閭山學法,在去福清隨師訪友回來之後,去學法的意向更明,意志更堅,可其父母思想保守,觀念陳舊,認為一個女子無需學法術,年已及笄,婚嫁當是頭等大事,竟然瞞着靖姑叫劉家抬花轎來迎娶靖姑。
靖姑剛入轎中,長坑鬼、矮拔鬼、丹霞在空中攝走靖姑,閭山許真人遣飛龍趕來驅走鬼妖,馱着靖姑到閭山。
靖姑在閭山學法三年,許真人將諸法精心傳授給她,唯扶胎救產之術,靖姑以未婚嫁之女為由不學,出師門行二十四步回頭,師傅知其二十四歲必有大難,囑其二十四歲莫動法器。
靖姑出師到福清剷除了強豪劉閻王,從福清到福州在旗山適遇化猛虎專吃好色之徒的江山育,在烏石山遇誘人上山吮吸人血的石夾二女,靖姑訓導江石兩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收下他們以姐妹隨行左右;又到建州收伏了生性浪蕩、做事荒誕的猴精丹霞,並收他為徒;隨後又帶江氏、石氏到長樂收除了矮拔鬼。
那呂洞賓半莖白髮所化的白蛇,化為妖艷美女盤踞在臨水洞,妖術自有一套,長坑鬼懾于靖姑的閭山法術,投靠她為媽,蛇精命他去抓才貌雙全的男子,用以綢繆取樂,繼而蠶食裹腹。長坑鬼受命抓人,與蜘蛛精同搶一個書生產生齟齬,蜘蛛精追到臨水洞與蛇精大戰一場,經長坑鬼調和,又狼狽為奸結為姐妹,長坑鬼到處尋訪才貌雙全的人,古田縣書生紛紛逃避他鄉,劉杞自從靖姑失蹤,心力交瘁,無心避難,被長坑鬼抓到臨水洞,蛇精如獲至寶,欲招劉杞為夫婿,劉杞不從。蛇精軟硬兼施,但劉杞毫不動容。
靖姑聞訊火速率江山育、石夾二女、丹霞及閭山護法王楊二太保趕到古田臨水,與蛇精、蜘蛛精、長坑鬼及眾小妖大戰一場,靖姑除盡眾小妖,燒了臨水洞,救劉杞回家。蛇精、長坑鬼僥倖逃脫,到福州長坑山養精蓄銳。蜘蛛精逃回水口岩角與前來取人腦的長坑鬼設毒計報復,靖姑此時下在劉杞配藥治病,蜘蛛精偷偷將毒施入藥中,劉杞服下昏迷不醒,生命堪虞。長坑鬼抓走陳守元,靖姑救人心切追到岩角,被蜘蛛網罩住,萬分緊急之時,靖姑向空中彈血為訊號,閭山許真人獲知靖姑身處危境,派王楊二太保趕來,靖姑得救,收了蜘蛛精,救了守元,又將所得的蜘蛛珠為劉杞祛毒。
劉杞靖姑完婚,同年,劉杞赴試中了進士,出任羅源縣巡檢,靖姑隨夫前往,助夫斷案,斬了用妖術迷抓婦人的鐵頭和尚,結識林九娘;在連江斬了幻化仙境誆人為食的魚怪,結識李三娘。陳、林、李誼為姐妹。蛇精又命長坑鬼去抓才貌雙全的男子,歸守明被迷弄到長坑山,蛇精與歸守明日日飲酒作樂,一次,歸守明酒醉說出"你不夸楊寶救黃雀,我可學劉邦斬白蛇"之對,並用刀比劃,蛇精不勝酒力驚嚇現形,歸守明大驚失色回家。
王審知病故,王延鈞自立為大閩皇帝,建皇宮封百官,陳守元為道首,歸守明為內殿使。蛇精對歸守明余情未消,長坑鬼獻計將皇后陳金鳳擄走,蛇精化為陳金鳳的模樣入皇宮,這"陳金鳳"以酒色將王延鈞拖得半死不活,於是內外大權均落在她手上。劉杞苦於法度更變,便辭官回籍。
王延鈞五十壽誕,宴請文臣武將作賀,劉杞被邀進宮。"陳金鳳"淫心放蕩不羈挑逗劉杞,王延鈞撞見,不分青紅皂白將劉杞秘密拘禁。
"劉杞沒有回家,陳靖姑必定進宮討人。"蛇精忐忑不安,長坑鬼獻計:於是蛇精"先下手為強",裝病臥榻,大喊心疼難當,謊說夢見神明指示要吃陳靖姑的心才能獲救保命。王延鈞下旨請靖姑進宮,靖姑將計就計,到娘娘床前,含符水噴去。"陳金鳳"現形,大白蛇在床上翻滾。靖姑將蛇斬為三段,中尾兩段鎖鎮井底,頭段裝入寶葫蘆中焚燒,經守元再三請求,靖姑將葫蘆讓守元保管。但已斷頭蛇精仍未燒死,只是無法逃出。王延鈞建臨水宮作為靖姑行宮,眾姐妹聚此學法。
王延鈞懷疑侄兒王繼圖向外傳播白蛇亂宮之等醜聞,下令捉拿王繼圖。王繼圖挈婦將雛潛逃福清袁信處藏匿。長坑鬼為救蛇精,伺機讓袁廣智出手去取寶葫蘆。
袁廣智別師傅下山,途經南昌,擒住蝴蝶精夢余,本欲收除卻被妖色迷得神魂顛倒,一妖一人顛鸞倒鳳坐船回家,這夢余不但以花為食,還嗜食人腦,廣智不忍濫殺無辜,聞此大為不滿,拂袖上岸,長坑鬼趁機殺了船後的艄公,取腦奉給夢余,廣智回船大怒,一劍刺去,不料卻誤傷寵妻夢余,而夢余之傷只有以吃人腦填補,否則就要化為蝴蝶難成人形,袁難捨妖色便盜出寶葫蘆交換長坑鬼的人腦為妻愈傷,夢余傷愈,袁廣智決定攜妻投奔福清族伯袁信,希望袁信引薦為官。
袁廣智到袁信家門外,官兵已包圍了袁信家,以窩藏要犯要剿滅袁氏一族,官兵洶洶殺來,袁廣智被逼無奈出手殺人,形勢急轉直下,袁廣智被迫起兵造反,反兵以王繼圖為皇帝以袁廣智為軍師搶下福清,攻陷長樂,揮師福州,兵臨城下,王延鈞親自出戰大敗,只得關閉城門,反兵圍住都城。王繼圖眼看皇位在即,躊躇滿志,袁廣智的勸告他都充耳不聞,並迷上夢余之色,與之荀合,廣智獲知,懷恨繼圖厭於攻城。
靖姑率江、石、林、李等姐妹進城,救了將要絕糧的百姓,招收女兵,平了廣智之亂,擒獲夢余並將之收除,將袁廣智、王繼圖、梟首示眾。靖姑二十四歲,不動法器,閉門隱跡,眾姐妹回家省親。這一年福州十邑鬧了個春頭旱,眾道士向天祈雨,越祈天越晴,王延鈞下令三日內再祈無雨就焚死諸道士。長坑鬼和蛇精以需要三百童男三百童女做犧牲祭品為祈雨條件。
靖姑為救眾道友,為使百姓免受饑荒,為了拯救六百幼童,不顧個人安危,進宮面見閩王,立下軍令狀,回母家脫胎,上天祈雨。
靖姑踏法席,吹龍角,舞法劍,飄到南天門外,玉帝拒見靖姑,命天兵天將以雷擊驅趕,靖姑被擊暈落下,醒來後又以驚人的毅力,踏法席上天,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贏得了見玉帝的機會。靈霄殿上,靖姑向玉帝陳述旱情,據理力爭,玉帝以減壽恐嚇她,靖姑層層反駁玉帝,玉帝大怒將靖姑的陽壽一減再減直到減過頭了,靖姑毫無懼色,玉帝命雷神電母召四海龍王在福州上空連下三天天雨,萬民歡慶。
饞誕六百幼童而落空的長坑鬼和蛇精,喪心病狂地將靖姑脫下的胎兒盜出吞入蛇口鬼肚。靖姑行到南天門外腹痛難忍墜落江中,又與蛇精、長坑鬼拼殺一場,靖姑騎着蛇精現形的白蛇頭臨空飛回臨水宮,以永鎮蛇妖坐化臨水洞頂。
江河為之落淚,天地為之動容!
林九娘、李三娘、鄒鐵鸞、高雪海歷盡艱辛終於設計擒獲長坑鬼,將其千刀萬剮,焚為灰燼。
五代亂世,兵連禍接,缺醫少藥,很多婦女難產死去,陳靖姑雖然死去,但魂魄卻飄到了閭山許真人那裡,補學了扶胎救產之術,救了許多難產婦女保護了兒童,全國土地、各路神仙紛紛奏報玉帝,要求給嘉獎,玉帝封其為"臨水夫人",令其專管人間生育,成為中國最出名婦女兒童保護神--"陸上媽姐"。
大事記
出生
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1906.2.7,末代皇帝溥儀出生。清朝第十一個皇帝,通稱宣統,或末皇帝,也稱清遜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之意。醇親王載灃長子,光緒的繼位者,後因革命退位。曾建偽滿州國。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改造成為新公民,後因患腎癌而去世,享年62歲。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2.25,清道光帝病逝。他即位時,正值清朝日趨衰落,內外交困,鴉片貿易甚為嚴重。在一些開明官僚的強烈要求下,為挽救國家財政危機,他曾主張禁煙,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但在英國等國的壓力下,他又一味求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節假日和習俗
台州臨海、三門等地的元宵節
據調查,以正月十四為元宵的,除了台州各縣(市、區)外,還有現寧海縣和象山縣,而舟山、溫州、紹興、金華、麗水等地區的元宵均為正月十五。寧海縣,自晉太康元年(280)立縣起,長時期屬於台州(臨海郡),1958年劃屬寧波專區;象山縣,系唐神龍元年(705)分寧海縣和時屬越州的鄮縣置,立縣時屬台州,到廣德二年(764)改屬明州[開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置]。故元宵為正月十四的地域,系唐前期的台州地域。
幾種流傳較廣的傳說
一為孝子改節說。明代臨海城關秦鳴雷,生彌月喪母,五齡喪父,出嗣於伯父秦文,未幾秦文亦亡故,由其伯母(繼母)楊夫人含辛茹苦扶養長大。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鳴雷27歲中進士,廷試對策,閣臣進呈擬第三,時方明世宗祈雨郊壇,看其名,大喜,親擢第一,為狀元。飲水思源,秦鳴雷對伯母極為尊敬孝順,每逢節日,總是精心備辦佳肴美食供奉。可是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葷吃素,為了使他的伯母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節日的口福,特將元宵提前一天。
二為戚繼光抗倭說。相傳有一年正月十四,戚繼光帶兵進駐臨海桃渚城。當晚,庫里的糧食已不夠用,考慮到桃渚城裡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為了支援戚家軍已經省吃儉用,不能再給他們增加負擔。解糧官張里道帶領士兵把剩下的糧食磨成粉,兌水熬成糊狀,再加入各種蔬菜、肉類、豆製品和調味品,製成味道不錯的糟羹。消息傳出,桃渚百姓非常感動,為紀念此事就把元宵改為正月十四,糟羹也成為元宵的傳統食品。
另一說則是在正月十四這一天,戚家軍在海邊打垮一股倭寇。倭寇逃到黃岩時天色已晚,他們有的躲進橘林,有的藏身民房。戚繼光率軍趕到,百姓紛紛點燈燃燭,幫助戚家軍搜索殘敵。一時間,城裡城外,每間房屋,每片橘林,到處燈火通明。倭寇無處藏身,全部被消滅。為紀念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節改到正月十四夜。
明嘉靖年間,倭寇最活躍、最猖獗的時節,主要是每年清明節之後的農曆三至五月間,以及重陽節之後的農曆九、十月間。查明史、台州有關方志及戚繼光的有關書籍,未發現有記載戚家軍於元宵前後在台州抗倭的戰事。故筆者認為,因紀念抗倭而改節證據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是民族英雄戚繼光平定了為患數百年的倭寇,台州百姓為感恩而產生這些傳說。
三為方國珍改節說。一是防敵說,二是因夫人生日改節說。但從方國珍割據的區域、開府慶元、元宵節俗的流傳區域三個因素來分析,也可予以排除。
四為唐初築城說。
開工說--相傳唐初,大將尉遲恭(一說為刺史尉遲繚)征來大量民工修築台州城。開工這天是正月十四,天寒地凍,民工雙手麻木,連工具也拿不住,工作效率很低。這時,有個民工向築城官建議:"老酒糟里有餘酒,去酒坊里弄些酒糟來,加上菜、米粉,煮幾鍋羹給大家喝,暖和了身子好幹活。"築城官一聽,覺得有理,燒了大批"糟羹"給民工喝。民工喝了糟羹,果然幹活有勁了,築城進度很快。城造成後,人們為了以志紀念,就保留了正月十四吃糟羹的習俗。
海盜說、犒軍說--唐初台州(臨海)常遭海盜燒搶,當時刺史尉遲繚(又說大將尉遲恭)發動士兵築城防盜。開工時,正值民間鬧元宵,海盜乘機在台州灣登陸。尉遲刺史得知後,一面派兵剿盜,一面加緊築城。當晚,百姓們聚在一起商議,燒些什麼食物夜裡送去慰勞築城的將士呢?有人想出好辦法:用帶糟新酒當水,調進好菜和粉,攪成糟羹,又好吃又禦寒。果然,將士們喝了糟羹,不怕嚴寒,幹活更有勁。從此,每年正月十四吃糟羹的風俗,便流傳下來。
竣工說--唐初開國元勛尉遲恭組織大批民工築台州城,正月十四竣工。民工回家,家人團聚,但過年已近半月,好吃的東西也差不多沒了。每戶人家盡其餘留年貨合煮,團聚而食,謂糟羹,從此相沿成俗。
這幾個傳說中,海盜說缺乏證據,方志也未有該時間段的戰事記錄;開工說時間又比史料晚了些;竣工說只涉及少數家庭,其影響力似乎又小了些。筆者愚見,故事發生在工程期間較為合理,犒軍或者民工偷吃米粉糊引出的故事都比較可信。通過與徐三見先生等方史專家的探討,我們認為,糟羹的原材料是米粉,但粘度稍差,因而築城採用的是糯米粉和桐油等混合材料,故筆者更傾向於犒軍說。
這樣,元宵節俗的形成可整理為:
唐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唐將杜伏威戰敗李子通,七日,李子通投降,江南一帶進入唐王朝版圖,南北朝時的臨海郡境域設置為台州,開國大將尉遲恭坐鎮台州擴建城牆。一天晚上,尉遲恭在苦惱中入睡,夢中見一梅花鹿反覆跳入其床上用蹄推其身體,惱火中醒來發現晨曦初現,夜裡下了一場大雪,雪地中有一行醒目的鹿蹄印。隨着鹿的足跡追尋,發現剛好圍繞一大圈。尉遲恭很驚奇,也很高興,忙命人按鹿的足跡築城,工程非常順利,故台州府城又名鹿城。
隨着工程的進展,台州的父老鄉親看到士兵、民工在冰天雪地中築城非常辛苦,家家戶戶紛紛捐獻糧食、酒菜等前來慰勞。為圖省事,正月十四那一天,尉遲恭採納了一位老者的建議,將大米磨成粉,用酒水燒開,加入筍、肉、菜等,攪成糊狀,味道十分鮮美,又好吃又禦寒。築城的士兵、民工們喝了糟羹,周身發熱,幹活更有勁,築城的速度大大加快。台州民眾為紀念此事,將元宵提前一天,改為正月十四,並家家戶戶製作糟羹,相沿成俗。
如今,台州留傳着"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的諺語。每到元宵之夜,家家戶戶都吃糟羹。所謂"糟羹",是先在鍋里炒好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蟶、油泡、菠菜之類,再用米粉調水,燒開,調成糊狀,味道鮮美。吃過糟羹,大家碰見時就說發財羹吃了沒有,還相互到各家去吃發財羹。然後,人們走上街頭,觀花燈、玩焰火、看舞獅、猜燈謎……加入鬧元宵的隊伍。待深夜回家時,再熱一熱冷羹,喝上幾碗,才心滿意足地進入夢鄉。[1]
參考文獻
- ↑ 正月十四是什麼節日?, 360問答 ,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