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考父
劇情介紹
宋國大夫正考父恭儉從政。曾率領蛟河父老共築堤壩,防治水患,凡事親力親為,不僅開倉放糧救濟百姓,還收留外鄉逃荒之人。然而副卿與鄉紳相互勾結,圖謀等修堤成功、除去蛟河水患後侵占良田,還暗地安排異鄉人丑牛在正考父身邊做臥底,想要買通堪輿修改渠路,以便狀告正考父侵占公主封地。正考父嚴詞拒絕副卿和鄉紳的威逼利誘,還邀來丑牛一起研究改進鋤具,一心為民。宋國公派來欽差捉拿正考父,副卿自以為奸計得逞,洋洋自得。豈料欽差奉口諭將聖旨交給丑牛,原來丑牛是喬裝成難民的國君客卿司馬牛,明察暗訪後早將實情上稟。副卿和鄉紳的詭計沒有得逞,紛紛淪為階下囚。正考父則被擢升為卿大夫赴京輔政。三十年後,年過七旬、官至上卿的正考父,寫了一本要全國禁止酗酒的奏章,惹惱了不少朝臣。司馬牛替正考父出面,向宋宣公和眾朝臣解釋,正考父的奏章是勸諫眾人戒奢尚儉,有分有寸,雖然禁止眾人縱酒、酗酒,但百姓婚喪、祭祀祈禱不在此列。又有朝臣舉報正考父偽儉實奢,私下在家中熔金鑄鼎。宋宣公命人取來銅鼎,發現只是一隻鑄有三十一字銘文的小鼎:「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得知正考父身為首輔,每被提拔任命都會更加謙恭謹慎。而無論煮稠粥還是稀粥都用這隻銅鼎,溫飽即可,沒有其他奢求。正考父的行為令眾朝臣汗顏。宣公賞賜他兩匹良馬,命正考父去坊間村野走訪民情,正考父欣然接受,並將銅鼎作為家傳寶貝代代相傳,告誡子孫後人「高官不可忘根本,根本原在民心栽。」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