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藍旗
正藍旗(滿語:ᡤᡠᠯᡠ ᠯᠠᠮᡠᠨ ᡤᡡᠰᠠ,穆麟德:gulu lamun gūsa,太清:gulu lamun gvsa),又作「整藍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純藍而得名,與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並稱為「下五旗」[1]。 正藍旗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最初由四大貝勒之一莽古爾泰擔任旗。
正藍旗是蒙元文化發祥地、察哈爾民俗文化典型代表、中國蒙古語標準音示範基地和「察干伊德文化之鄉」,也是蒙古現代文學奠基人納·賽音朝克圖的家鄉。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元上都遺址坐落於境內。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2]。清末時模達到下轄83整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目錄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正藍境內由兩大水系組成。北部屬呼日查干諾爾水系,主要由流經渾善達克沙地的高格斯台河,芒克敖里木河等內流河組成;南部屬 灤河水系,主要由發源於旗南部低山丘陵區的上都河、慧溫河等外流河組成。境內河流總長度283.9公里。除此之外,還有水泉16個,湖泊(諾爾)142個,最大的 淡水湖是扎格斯台諾爾,最大的 鹹水湖是浩勒吐音諾爾。在春季和夏季,主要河流和湖泊中棲息着許多鳥類。
植物資源
正藍旗擁有種子植物共計708種[3]。北部渾善達克沙地東端發育有楊、樺次生林,西部低山丘陵的山體陰坡有島狀灌木林,北部是沙地 榆樹疏林,中部有大面積的草原。
地理環境
正藍旗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1,300米,旗境北部為著名的渾善達克沙地的中東段,為典型的坨甸相間地貌類型。在沙丘間形成的平坦草地上發育着疏林、灌叢和草甸,與其他草原構成獨特的牧區風光。南部為低山丘陵地貌,是燕山北緣的低山丘陵與大興安嶺西南緣的低山丘陵交會地帶,山間分布有面積較大的草原。北部的渾善達克沙地和南部的金蓮川典型草原是全旗生態環境的維持系統,更是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的有利屏障。
正藍旗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一月份平均氣溫-18.3℃,七月份平均氣溫18.7℃,極端最高溫度35.9℃,極端最低氣溫-36.6℃,夏季涼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全年降雨量為365.1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7、8、9月份,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全年的無霜期104天,冬天有180天的冰雪期。
行政區劃
2006年,正藍旗轄3個鎮、3個蘇木:上都鎮、桑根達來鎮、 哈畢日嘎鎮和寶紹代蘇木、那日圖蘇木、賽音呼都嘎蘇木。
經濟綜述
2017年,正藍旗地區生產總值(GDP)總量居全盟第4位,同比增長6.6%,高於全盟平均水平(4.3%)2.3個百分點,排在全盟第2位;其中:第一產業增速5.2%,高於全盟平均水平(4.8%)0.4個百分點,排位第4;第二產業增速5.7%,高於全盟平均水平(0.8%)4.9個百分點,排位第3;第三產業增速9.3%,高於全盟平均水平(7.9%)1.4個百分點,排位第1。三次產業結構為13:58.6:28.4,三次產業貢獻率分別為3.8%、59.8%、36.4%。201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16年增長6.53%。
2017年,正藍旗實現旅遊總收入 6.6億元,同比增長47%。全旗旅遊人數88萬人次,同比增長35%。
2017年,正藍旗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37387萬元,同比增加了5.5%,其中:住戶存款240295萬元,非金融企業存款45812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達577978萬元,同比下降3.0%,其中:住戶貸款174404萬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403574萬元。
歷史文化
正藍旗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早在一二十萬年前,正藍旗範圍內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從春秋戰國直到元代,這裡是北方民族生產活動的場所。其中影響較大的民族有匈奴族、 東胡族、烏桓族、 鮮卑族、柔然族、突厥族、回紇族、契丹族、女真族在這裡活動。
金蓮川幕府
公元前相當長的時間到公元一世紀,這裡是匈奴統治的區域,公元二世紀到三世紀是鮮卑人的屬地。四世紀末柔然統治該地區,到五世紀中葉則由突厥人治理。六世紀到九世紀接受回紇人的統治,十世紀時使成為契丹人的領地,是遼朝皇帝捺缽避暑的地方。十二世紀初,女真滅遼,建立金朝,在曷里滸川北岸建造桓州城,治理金朝西北邊陲,是金朝西京路桓州府所在地,又是金朝西北路招討司治所建帳之所。
金國皇帝金世宗完顏雍將此地更名為「金蓮川」,說「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經常率騎兵來此消夏圍獵。金章宗完顏俯出生於此地的麻達葛山,便以「麻達葛」命其小字。金朝在原遼朝烏魯古的基礎上,在這裡設置特滿和忒恩群牧,為金朝畜牧戰馬。1211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南下攻金,「下金桓州,得其監馬幾百萬匹,分屬諸軍,軍勢大振」。
公元1251年,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駐帳於金蓮川。在這裡,忽必烈廣召天下名士,組成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4]。金蓮川幕府的建立,對忽必烈治理漢地乃至統一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0公里處、閃電河北岸。由我國北方騎馬民族創建的這座草原都城,被認定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產物,史學家稱譽它可與意大利古城龐貝媲美[5]。
元上都遺址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初名開平府;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元,稱開平府為上都,又名灤京,為元朝的陪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領重要大臣來這裡避暑和處理政務,因此將宮城建成園林式的離宮別館。全城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組成。在元朝末年農民起義中被焚毀。
歷史上的正藍旗曾是風雲聚匯之地,這裡是忽必烈建都之所,也是清朝八旗正藍旗的發源地,迄今為止人們從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遺址中仍能想象到當年雄踞歐亞大陸的元朝帝國的上都所擁有的繁榮與奢華。
元上都遺址見證了蒙古民族在十三世紀為推動世界文明進步與人類經濟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體現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在元上都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不但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世界文明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元上都遺址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交通
正藍旗交通便利。207國道南北穿過,S304省道東西向通過,旗域北部有集寧-通遼的鐵路通過。正藍旗大區位條件優越,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鎮北距 錫林浩特238公里,西距呼和浩特400公里,距離河北張家口市僅191公里,是距京津最近的典型草原區。
2017年,正藍旗貨運量累計完成949萬噸,同比增長6.5%,(其中:個體經濟累計完成884萬噸);公路貨運周轉量累計完成294242萬噸公里,同比增長6.3%,(其中:個體經濟累計完成274321萬噸公里);客運量累計完成107萬人次,同比增長1.9%,(其中:個體經濟累計完成33萬人次);旅客周轉量累計完成32313萬人公里,同比增長3.7%,(其中:個體經濟累計完成5537萬人公里)。
旅遊資源
概況
正藍旗擁有如此優美的自然條件、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備了大力發展旅遊業的條件。在新世紀來臨之際,正藍旗旗委、旗政府制訂了調整產業,振興正藍旗經濟的和中遠期的規劃,提出了在發展傳統的畜牧業經濟的同時,抓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大力發展旅遊業,以此帶動其他第三產業發展的戰略。為此,請 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為正藍旗繪製了《正藍旗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2001-2015)》,明確了發展方向和工作任務。
元上都
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草原城市,更是元王朝的陪都。 元上都遺址像座巨大的人類文明的博物館,向人們展示着昔日的輝煌。認識元上都,解讀元上都,不僅能獲得有關蒙元王朝歷史文化的許多知識,更能了解蒙古民族會同其他兄弟民族創建元朝,為今天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所做出的不朽歷史貢獻。
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申遺成功,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0項世界文化遺產。
視頻
正藍旗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八旗為何要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比下五旗高貴嗎?,騰訊網 2019-6-24
- ↑ 滿洲八旗的內鬥史:正白旗為何能將正藍旗從上三旗擠到下五旗?,吉祥滿族 2017-09-02
- ↑ 概況,馬蜂窩
- ↑ 「金蓮川幕府」成忽必烈匯聚治國人才搖籃,搜狐滾動頻道 2011-11-25
- ↑ 可與意大利古城龐貝媲美的,內蒙古唯一世界遺產,搜狐網 20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