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武康路2號,法國風貌獨立式花園洋房,莫觴清舊居。

目錄

基本信息

現名: 花園住宅 原名: 莫觴清舊居
修築於: 1922年 結構類型: 磚木結構
建築風格: 法國風貌獨立式花園洋房 建築師: S.C.Dunn
被評為: 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2005.10.31)
優秀歷史建築編號: XH-J-025-IV
不可移動文物編號: 310104945190000240 武康路2號花園住宅 民國 湖南街道
地址: 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2號
歷史: 1926年,絲綢業巨商莫觴清買下這幢花園洋樓在此安居。

簡介

  武康路2號,建於1922年,是一棟法國風貌的獨立式花園洋房。簡化的古典主義風格,假三層磚混結構。紅瓦四坡屋頂,有棚屋形老虎窗,有三個白磚砌成的煙囪高高突出屋面。南立面為三開間,呈對稱狀,南立面中部陽台為半圓形突出平面,其下部布置兩根塔司干柱式,對應形成半圓形敞廊,上面半圓頂出挑。米色水泥拉毛牆面,設有混凝土壁柱等裝飾,同樣是簡化的古典式裝飾,層間水平線腳拉通,開窗接近柱間。北立面入口門洞為疊澀的圓拱券形,石雕門飾向內層層收縮,幽靜之中帶有一絲莊重神秘。整體形象較簡潔,構件裝飾等有幾何形傾向。室內有多個壁爐。[1]

  武康路2號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937平方米。洋房前南面是一座龐大的花園,園內遍種各種樹木與草地花卉,樹草繁茂,鬱鬱蔥蔥。這種樓小花園大,小而巧、淡而雅,富有法國地區風韻式的洋房,人們都會稱為「玲瓏別墅」。

歷史 

  • 武康路2號據說最初是洋人的住宅。1926年,絲綢業巨商莫觴清買下了這幢花園洋樓,在此安居。莫氏夫婦把花園的一部分給女兒莫懷珠和女婿蔡聲白居住,這就是今天武康路4號的雛形。當年,有關美亞的發展大計,有關中國絲綢業進軍國際市場的暢想,都是在這幢花園洋房內謀略規劃,莫、蔡翁婿兩人在此度過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歲月。就在翁婿倆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們搬出了這裡。因為在這花園裡,莫殤清在自己家中一次舞會上被綁架,致使莫觴清受驚歸天。觸景生情,莫氏家族1932年後離開了這個傷心地[2]。將之賣給一個外國人。
  • 1949年新中國建立,武康路2號迎來了新主人,這幢花園洋房的履歷上增添了更顯赫的政治經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曾在此短暫居住,這位上海一把手搬到臨近的康平路以後,這裡又變成了市委機關幼兒園的所在地。還曾經成為過上海市委寫作班的辦公地點。姚文元在這裡寫就《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引燃了文革的導火索。
  • 1978年,武康路2號迎來了她的新主人: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這個研究所來頭不小,它屬於國家科委和上海市政府雙重領導,是廳局級單位,這次入駐武康路2號的只是它的幾個臨時機構:由研究所人員組成的工交調查組以及研究所從崇明農場招來的50個女青年的培訓場所。這些女青年中有不少後來成了研究所的骨幹。這些臨時機構自然不會在這樣的花園別墅中駐紮太久,僅僅兩年多,調查組和培訓班就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撤離此地。
  • 隨之正式入駐的是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它同樣隸屬於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但卻是一個正式機構,且頗受上級重視,其第一任社長是曾任陳毅市長機要秘書的榮絳蓉。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成立於1978年5月,原來在高安路6弄1號辦公,因場地狹小不敷使用,經批准後遂於1981年正式搬入武康路2號,這一入駐就是整整25年。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以出版科技、翻譯、醫學、生活類圖書為主,全社不到百人,規模不大,但卻出版過不少有影響的好書。建社初期以出版專業圖書為重點,一本《質量控制手冊》因填補了科技界的空白而走紅,雖然和普通百姓沒有太大關係,但在專業圈子內受到了很高評價。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它出版的圖書和市民生活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掛號費」「治百病」「走進博物館」「CCTV 致富經」等系列叢書廣受百姓歡迎,在業界影響很大,其中一本《醋蛋治百病》,通俗易懂,簡明實用,屢次再版,銷量超百萬,風靡海內外,創造了業界奇蹟。1996 年,上海科技情報研究所和上海圖書館合併,出版社也迅速抓住機會,依託上海圖書館豐厚的館藏,推出「上海圖書館館藏拂塵」系列圖書,將上圖塵封多年的圖書重新整理,挖掘出新的價值,並用新的思路、新的方式重新演繹,讓很多古書舊書獲得了新的生命。
  • 2006年6月1日,武康路2號悄然易主,蔡聲白的外孫女、香港溢達集團掌門人楊敏德購回武康路2號和4號,並將武康路2號作為她在上海的住宅。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長期使用,難免對一些地方有修建改造,如為增加辦公面積而封閉陽台窗戶,為改善員工福利而在花園空地上搭建自行車棚等等。楊敏德對這些局部都一一作了整修復建。如果人們現在走過這裡,會發現武康路2號已經恢復了原先的模樣,包括那個最引人矚目的偌大的弧形陽台。旁邊摩登精巧的4號則改造成為了有關莫觴清、蔡聲白等幾代家族企業家歷史的紀念室:一樓用整整一堵牆面來展示龐大複雜的家譜樹;為了表現家族的絲綢紡織業背景,紀念室的窗簾、掛毯和燈飾等等,都別出心裁地使用特色織物來裝點,溫馨而貼切。一點一滴,她都向着歷史的原來模樣靠攏,但又融合進了新的氣息和元素。[3]

圖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