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殘菊
圖片來自搜狐網

殘菊是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十二首菊花詩的總收,詩的前半部分暗寓出探春在賈家漸見衰敗之時離家出嫁;後半部分則是進一步描寫探春遠嫁的情景。

目錄

原文

曹雪芹〔清代〕

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

蒂有餘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

半床落月蛩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

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譯文

在寒露嚴霜越來越重的時候菊花花枝漸漸傾斜,宴飲賞菊才過又到了小雪節氣。

花托上的花瓣還沒有落完,顏色卻漸漸淺淡,枝頭的葉子漸漸凋落,留下的也顯得散亂紛披。

一輪殘月半照在床前,蟋蟀的叫聲也漸漸微弱,寒雲密布的天空中雁隊飛行也變得緩慢。

明年秋天還一定會相見,暫時分手請不要過分相思。

賞析

  《菊花詩》以《殘菊》作結,「總收前題之盛」(寶釵語)。盛極而衰,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規律,人世亦然。這首詩借描寫殘菊,暗示了賈府的沒落和眾人離散的結局。

  首聯中,「露凝霜重」表明賈府所面臨的危機日漸嚴重,大廈已搖搖欲墜,而眾人無知無覺,還在宴賞作樂。

  次聯暗示了賈府沒落後眾人的命運。她們曾經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卻焦黃淡泊,喪失了往日的色彩。不光是她們,整個家庭都將 「家亡人散各奔騰」。「金淡泊」、 「翠離披」,既寫出了往日金翠耀眼的繁華景象,又形象地刻畫出了後來的破敗情形,可見作者遣詞造語的功力。難怪寶玉對這幾個字也要心服口服了。這一聯寫菊花,已經形容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頸聯轉而寫人。「才自精明志自高」,作為一個有才能、有志氣的女孩子,探春早已對家族中潛伏的危機有所認識,只是苦於無力回天。他日遠嫁異鄉,更使她日夜牽掛家中親人,以至夜不能眠,聽着窗外秋蟲的叫聲越來越弱,天空中,遲歸的大雁迎着萬里寒雲緩緩飛翔,留下悽厲的哀鳴。在這幅陰冷的背景畫面中,賈探春強打精神,安慰菊花,也安慰自己:「明年的秋天,還有相會的時刻,這只不過是暫時的分離,所以不必過於相思。」這讓讀者想起了《紅樓夢曲·分骨肉》中探春的口氣:「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但是明歲的菊花,已不再是今年的菊花。正如甄士隱在《好了歌注》中所唱: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人生如夢,而又不是夢;消逝的將會永遠消逝,新來的不知何時會來。戲依舊在上演,而主角卻換了又換,散場後的落寞,只能由當事人獨自體味。程本續書,為讀者暗示了一個「蘭桂齊芳」 的結局,這正如探春「暫時分手」 的願望一樣,不過是表達一種美好的願望罷了。真實的人生中,往往既充滿希望,又充滿了無奈,面對有情與無情交織而成的現實,讀者體味到一種更加徹骨的悲哀。

  這首詩的前六句,漸次抒寫了生命力極強的菊花,現在已是一片殘敗的景象,透露出探春對群芳悲劇命運的冷靜洞察。但是,在大觀園裡的所有少女中,探春是最積極的,她面對殘菊並不頹廢。 在尾聯中,她表達了不必為花殘而悲傷,「花落自有花開日,蓄芳待來年」的情懷。她是寄希望於未來的。後來她憤然表示要衝出這個衰頹的家庭,出去「立出一番事業來」就是明證。

  從《紅樓夢》和《菊花詩》的總體構思上看,「殘菊」是蘊含着「殘局」的意思的。菊花的整個生命歷程,暗寓着賈府由盛而衰的歷程,暗寓着大觀園中的青少年的人生悲劇的歷程,伏脈遙迢,絲絲入扣,僅僅作為一首孤立的詩來看是不夠的。

創作背景

  本首詩出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大觀園題詠以後,經過海棠詩會,到菊花詩會,這段時間看起來還是大觀園的「太平盛世」,但正統與異端的激烈搏鬥;嫡庶之間的生死相爭,已經連續發生。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年輕一代,在這座實際是危機四伏的「樂園」里,賞花飲酒,而衰亡的預感,也正在侵襲着他們的享樂生活。此次活動,由史湘雲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賈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早已發覺家族暗藏的危機,但沒有能力挽救家族,賈探春選題《殘菊》,暗示家族將以殘局收場。

簡析

  《殘菊》是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十二首菊花詩的總收,詩的前半部分暗寓出探春在賈家漸見衰敗之時離家出嫁;後半部分則是進一步描寫探春遠嫁的情景。這首詩借描寫殘菊,暗示了賈府的沒落和眾人離散的結局;其以各種悲傷的景象,渲染出一種極度悲涼的氛圍,預示着探春遠嫁的悲劇命運。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1]

參考來源